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一直以来都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受,这种感受来自课堂上提问时学生的回应。每次提问,学生都会把自己的头埋起来,眼神左右漂移,几乎没有学生敢抬起头来和我的眼神对视。结合我自己作为学生的经历,这些飘忽的眼神和埋头的举动昭示着行动者内心的担忧。担忧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而这担忧的背后是怕自己的答案出错。仿佛天生对犯错有一种羞耻感和恐惧感。
但这种对犯错的羞耻感和恐惧感真的是生而有之的吗?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根据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的观点,人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是一块干干净净的白板,最后很多人和事都在这块白板上写写画画,留下自己的印记,最后白板就被塑造成带有个体独特色彩的样子。细观现在教育中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孩子们都害怕犯错了。孩子某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和老师大概率的行为是“善意的提醒”,将偶然的成绩变差归因于学习没用心,提醒他们以后要摆正心态,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更有甚者,会给予义正言辞的批评和打压。与此同时,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三思而后行”“言多必失”,于是乎连表达自己的观点都成了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怕说错话,更怕说错话后随之而来的责备,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把犯错看成是一件不好且应该极力避免的事情。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影响下,孩子这块白板被写上了“失败可耻,犯错可怕”的标签,自然就会发展出不敢在如课堂这样的公开环境中轻易表达自己观点的行为模式。
然而,犯错对一个人的成长真的就是“如狼似虎”的存在吗?
事实上,在希伯来语中,失败这个词本就意味着重新开始,而非结局。所以在以色列这样一个人口基数不大的国家,却有着全世界最多的创业者。在德国,人们认为失败是教育中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因素,慕尼黑的工匠世家将每件残次品视作精进的阶梯,高质量制造并不是不犯错的结果,而是不怕犯错并解决问题的结果。在人生这趟漫长的旅途中,是不是永不犯错,一路畅通就是最好的样子呢?我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人生旅途没办法一路畅通。其次,一路畅通也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缺憾。正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提到的那样,“没有痛苦和磨难你就不能强烈地感受到幸福,对了。那只是舒适只是平庸,不是好运不是幸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永不犯错的人生是虚幻的。失败就如生活中的痛苦和磨难,失去了它,生活就如一潭死水,人也失去了进步的契机,与幸福无缘了。
所以,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提高自己对孩子犯错的容忍度。比如,处在婴幼儿阶段的孩子要自己吃饭,不用担心他们把饭撒在地上,把衣服弄脏,支持他们勇敢尝试,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自己吃饭的生活技能,同时还能建立对生活的自主感;进入中小学的孩子,鼓励他们在平时的学习当中,勇于尝试,接受由此而带来的各种结果,然后去识别,纠正那些并不适合自己的观念和方法,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只有这样,孩子进入社会,才不会因为害怕犯错而止步不前,才能在生活中坦然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工作中勇于尝试头脑中的想法,同时还能坦然接受犯错带来的结果,继而在犯错的基础上吸取经验,再次上路,成为人生旅途中的真正赢家。
此刻,我的目光掠过教室窗台上倔强生长的绿萝。它曾因浇水过多烂过根,却在调整浇水量后萌发出更鲜亮的新芽。这何尝不是对教育最好的启示?当我们学会用包容接住每个跌倒的瞬间,用期待的目光等待重新出发的身影,或许某天再提问时,迎接我的将是一片敢于迎向阳光的年轻脸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