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社会稳步推进的进程中,法纪的力量日益彰显,其螺丝越拧越紧,目的在于构建一个清正廉洁、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以目前全国范围开展的校服采购专项检查来说,有力地打击了校服采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腐败行为,规范了市场秩序,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以法纪力量守护校园这片净土。通过严格审查采购流程、监督资金流向,确保每一套校服都能以合理的价格、优良的质量穿在学生身上,守护校园风清气正,免受不良风气侵蚀。
然而,在这一积极行动推进的过程中,一种错误的论调悄然滋生并蔓延开来——多干事,易出事;要想不出事,尽量少做事,甚至不做事。在河南、河北、安徽等地,很多企业叫苦不迭:已经签订好校服采购合同,却因“学校不让发”导致生产好的校服大量积压在仓库,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从表面上看,校长们似乎规避了潜在的风险,实则牺牲的是校园整体形象和学生群体利益,也侵害了家长作为校服购买主体的相应权益。
校服,是教育公平的象征,也是情境教育的载体。借由美的校园服饰,使学生整体气质、校园整体形象和学校教育情境达到优化,助力推进学校美育浸润行动。校服的量产规模效应带来终端价格亲民,高频次穿着减省家庭常服开销。简单粗暴地叫停校服征订,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一是易助长攀比之风,家庭条件优越者穿着名牌炫耀,条件欠佳的学生产生心理落差,影响校园风气;二是增加校园安全隐患,以近期热点“不穿校服就能买到电子烟”为例,就是缺少学生必要的身份辨识;三是学校违约叫停发放,给学生树立了不良榜样,师者本应以身作则、行为示范,践行契约精神。按合同约定生产的校服,属于家长和学生的权益,应及时交付给家长和学生。暂停校服采购发放,就好比“倒掉洗澡水时连同孩子一起泼出去”,看似“不作为”实为“乱作为”。
实际上,校服采购这件事原本可以很简单,“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越简单越干净,越是复杂越容易藏污纳垢”“家长作为消费者,所花费的每一分钱就是一次投票权”,将校服的采购决策权归还给家长和学生,综合评估企业资质实力、服务学校数量、舆论评价、款式方案、产品功能、售后服务、校服价格等因素,主张家长、学生用脚投票。教育行政部门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在校服采购监管中发挥“指导”和“监督”职能,建立“廉洁黑名单”“质量黑名单”制度,筑牢校服安全和廉洁防线。各司其职、干净简单。
伟大人民教师陶行知先生说过“金钱主义最足破坏教师职业的尊贵”。只要遵循“程序合规、民主决策、干部干净、吃堑长智”的原则,莫让“怕出事”绊住“干事”的脚步,相信“干净干”定能“干得好”,共同守护校园的风清气正、纯净校园生态,服务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