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富,先修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江市中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建设,区交通运输、农业农村、财政、文广旅等部门以及各镇通力协作、精准发力、精准施策,着力“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伴随着一条条农村公路改造完成,市中区农村“出行难”“运输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广大农民群众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从今日起,本报特开设专栏“争创示范县 铺就惠民路”,报道市中区建设“四好农村路”的亮点和经验,展现广大干部群众修路、护路的决心和干劲,以及为建设成渝经济区城乡融合、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的生动实践。
驱车进入市中区的乡村,一条条宽阔平坦、干净整洁的康庄大道映入眼帘,让人真切感受到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可喜变化。
交通兴则百业兴。近年来,市中区党委、政府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服务“三农”、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举全区之力、集全民之智,逐步打造形成了“外通内联、环境优美、服务群众”的农村交通路网新格局,铺就了一条条村美民富的幸福路……
为民解忧,铺就通村幸福路
“白沱沿江路路况太差了,不仅开车受罪,旁边的居民也遭殃,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还经常堵车。”白马镇白马街社区的居民罗成明说。
由于近年来交通量骤增,过往车辆超载的情况较为严重,造成白沱沿江路段路况较差,路面破损严重,极大影响了行车的舒适性及安全性。经过8个月的提升改造,白沱沿江路已实现华丽转身:黑化后的沥青路面宽阔平整,标识标线清晰规范、道路护栏焕然一新,车辆行驶畅通有序……
路通了,产业也发展起来了,近年来,市中区高质量建设产业路80公里,带动了黄鹤湖万亩柑橘产业园、特色水产养殖园、永安现代农业种养循环园、龙门优质甘蔗产业园、“甜蜜小镇”等近13万亩产业发展,年产值近40亿元;建成旅游公路35公里,复合绿道20公里,黄鹤湖路旅融合路10公里。仅2019年全区旅游年接待人次760万人以上,旅游年收入70亿元以上。
截至2020年底,全区公路里程达1154公里,公路路网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324.16公里,在全市率先实现公路通村率100%,通组率85%,建制村通客车率100%。
精细管护,建设美丽乡村景观路
建好不易,管理养护好更难。市中区在创新中不断实现突破——
整合执法队伍,依托建设“超限治理非现场执法和智慧交通与应急指挥系统”,在全省区县率先实现三级联网、智慧管养,全面推动交通运输管理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出台区、镇、村三级路长负责制,压实“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三级管理责任;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兑现农村公路养护经费,使农村公路管护责任更加明晰、制度更加健全、标准更加细化、保障更加有力。
深挖潜力,激活发展新“引擎”
加快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全力推进规模化电商、快递进农村,推进“电商物流”“农村公交”等事业加速发展,稳步提升市中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与广大农民群众共享公共交通运输发展成果。
截至目前,市中区7个镇已全部开通客运班线。区内客运班线15条,营运客车106辆,实现建制村100%通客车,并通过实施“交通+物流”“交通+电商”,引进电商平台3家,经营主体达到453家,构建了县乡村三级电商物流体系,覆盖率达100%,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的 “最后一公里”。
有路,农民出行更方便;有路,农业产业快发展;有路,乡村振兴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