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一堂“防诈课”

来源: 作者:何军林 发布时间:2023-03-02 20:07:00

                            文/何军林


前个周末和战友一家小聚。战友在当警察,也许是职业习惯,闲聊中不觉间就谈起了网络安全。说到网络安全,自然会说到网络诈骗,因为网络诈骗已侵扰到了很多人的生活中。

我告诉战友,自己上个月就接到一个诈骗电话。事情很简单,我接到一个自称是“通信管理局”的电话,对方称我的手机号涉嫌诈骗,之后转接到了“XX市公安局”,一个自称“陈警官”的人对我说:“诈骗团伙已落网,你名下的1个手机号和银行卡涉嫌诈骗,需要你配合调查,否则就要把你名下的资金全部冻结并逮捕你。”

我只愣了两秒钟就醒悟过来,这不就是诈骗电话吗?于是,我在电话里把对方骂了一通挂掉了。目前,我下载了国家反诈中心APP,再也没接到类似的电话了。

看来你警惕性还挺高,没有上当受骗。战友说,你碰到的就是典型的冒充公检法及政府机关诈骗,骗子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冒充公检法办案人员主动拨打受害人电话,准确说出受害人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获取信任,谎称受害人涉嫌贩毒、洗钱等案件,并伪造警官证、通缉令,要求受害人将钱转至“安全账户”,实施诈骗。

战友接着说,公检法不会通过电话做笔录办案,也绝不会在互联网上发送各种法律文书,更不会让群众向所谓的“安全账户”转账。

喝了几杯酒,再加上话题涉及战友的专业领域,他谈兴大起,当场给我们上了一堂“防诈课”。

他说,现在的网络诈骗可谓是五花八门,比如“杀猪盘”诈骗、虚假征信诈骗、虚假投资理财诈骗、虚假购物服务诈骗、网络刷单诈骗、假冒客服退款诈骗、冒充领导熟人诈骗、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诈骗、网络贷款诈骗等等,让人防不胜防。为了让我们提高防骗、识骗能力,他还列举了几个典型诈骗案例。

今年1月,资深股民老刘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表示可以退还以前购买炒股软件的服务费,于是,老刘便加了对方微信。随后,对方把老刘拉入“龙家乐”炒股微信群,每天有资深导师在群里发布炒股信息,对方还告诉老刘,要退还的服务费都在一个名叫“ICP”的App里。老刘半信半疑下载后,服务费顺利提现,他心花怒放!这时,导师告诉老刘现在股市行情不太好,他把所有的钱都放在了“ICP”App里,还让老石跟着他一起投资。谨慎的老刘抱着试试的心态投了5万元,挣了不少也能够提现,这才彻底放下心来,将40余万元悉数投了进去。

过了两天,正美滋滋等待收益的老刘突然发现自己被踢出了群聊,导师也把自己拉黑,就连“ICP”App也打不开了,他这才恍然大悟受骗了。

战友说,这就是典型的虚假投资理财诈骗。诈骗分子利用市民的理财需求,通过互联网仿冒或搭建虚假投资平台,分享期货、黄金、股票投资知识,并推荐受害人添加微信群、QQ群,邀请加入他的战队一起赚钱。当受害人添加这些群,深信跟着“导师”有钱赚时,他们早已盘算好通过操纵虚假平台数据,以“高收益”“有漏洞”等幌子吸引受害人转账实施诈骗!

今年2月,正在实习的大学生小赵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支付宝客服,要帮小赵注销“校园贷”记录,做结清证明。正在忙手头工作的小赵直接挂断了电话。过了不久,对方又打了过来,并说出小赵的许多个人信息。小赵将信将疑,称自己从未办理过贷款,但对方说可能是小赵朋友或者学校的人帮忙办理的。由于对方所说的信息非常准确,并说只要按其说的操作,系统就会进行统一升级,小赵的贷款记录就会注销,个人征信也不会受影响。

于是,小赵在对方的指导下,开启腾讯会议并共享屏幕,向多个网贷平台申请贷款,并将贷款分别转到了4个陌生账户里。事后,小杨才醒悟过来,经向支付宝官方客服联系才知自己并没有“校园贷”记录,此时小越已损失近3万元。

战友说,这就是典型的虚假征信诈骗。骗子冒充知名借贷平台客服人员,用专业术语如“影响个人征信”“注销贷款账户”“消除贷款记录”等,引起受害人内心恐慌后,引导受害人下载多个App贷款平台,按贷款额度取现后转账到指定账号,实施诈骗。

接下来,战友还讲了几个案例,如果不是要散席了,他能讲到天亮。用他的说,他知道的案例能装几箩筐。确实,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迅猛增加、案件持续高发,已经成为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说实话,自己能做的就是多学一些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安全知识,提高防骗、识骗的能力,比如听战友“讲课”。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新闻媒体作协理事)


责任编辑:梦雪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