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砂浆、拌水泥、砌火砖、运材料......11月23日,眉山市东坡区三苏镇东馆村新建便民桥施工现场一片繁忙。“资金群众捐,施工自己搞”。正带领组里的施工人员忙活的6组组长王正君感慨道,“过去的‘便民桥’并不便民,新修后通行啥子都方便了”。
东馆6组组长王正君(右一)带领组施工队施工
东馆村副村主任邵自坚介绍,在第6村民小组的浅山坡脚下,有一条被称作刘河湾的小河道,原来在上面建的便民桥约5米长,桥这边与田坝上一条700余米的生产道连通,桥对面的浅山坡地上种有100多亩的果树。该便民桥虽然是座不起眼的小桥,但却涉及着6组以及附近的7组、5组等280户共900多人的出行和运输问题。由于该桥地处田坝区域较低位置,每年遭遇洪涝,桥几乎都被冲毁。“我们曾经砍过竹子来搭桥,也用过树棒棒搭桥,还用过预制板搭桥,但也只是暂时通行方便,连续多年都被洪水冲毁掉了。尤其是去年被洪水冲毁以后,便民桥至今也没有修复,群众对此无不怨声载道。”6组组长王正君一脸无奈,“谁不想修座牢固的桥,但一提到巨额的资金投入,大家就觉得无能为力”。
“不过,修桥的机会还是有的,只因为没有很好抓住。”邵自坚告诉笔者,就在2018年,经过镇、村各级努力,好不容易从上面争取来一个投入数十万元的农业项目,便首先安排6组改善交通设施条件,项目其中要求组里自筹配套资金20余万元。由于自己筹资数额较大,全组意见不尽统一,最终只好将该项目放弃了。
转眼到了今年9月,该冲毁的便民桥依然没有修复,村民出行和到河对面管理果树和采果运输,都要从省道106线去绕一大“圈”,没让村民少吃运输不便的苦头,建桥的愿望也就越来越迫切。
王正君介绍施工情况
“这桥怕是一定要修哦。”就在9月的一天,6组组长王正君与刘汉文、万树云、任丽芳、邵军等村民聚在一起,饱受过桥难之苦的万树云刚一提出修桥的话题,已经失去修桥信心的王正君便“摆头”,“投入就要10几万,钱从哪里来,我看有点‘悬’。”
“只要大家努力就不‘悬’。你这个组长来做动员工作,我们都跟你‘扎起’。”万树云老伴、曾担任过村妇女主任的丽芳一边鼓励着王正君,一边爽快就表态:“我家捐款1万元。”见任丽芳出手大方,接着伍汉明、刘汉文、邵军等村民也当即表示,“我捐1万元、我捐6000元、我捐1000元......”“既然大家这样有信心,我也捐上1000元。”一下振奋起来的王正君对大家说,“接下来我马上就去动员全组群众捐资,并联系在外的企业家、工商户、务工人员、致富带头人也为家乡建设伸出援手”。
就这样,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东馆6组就收到各方捐资款12万多元。其中该组60多户村民自愿捐资额占80%左右,就连身患糖尿病的邵自成老人,也主动捐出3000元。家在附近胜龙村的四川嘉能机电公司老总王金忠,虽然与该组的便民桥沾不上边,但一得知建桥缺钱的消息,一出手就捐2万元。他说,“都是家乡亲邻,捐钱做好事应该。”还有该组在四川华西医院工作的伍志坚教授,听说家乡修座桥,也捐献了1万元。
众人拾柴火焰高。有了资金保障,修桥开始动工。为了节省工钱开支,王正君带领刘汉文、张国金、邵军等6位自告奋勇的村民,组成专业施工队,从11月6日开工以来,除自己组织购买所需钢筋、水泥、火砖、沙石等材料,还每天坚持战斗在施工现场。同时,三苏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还同村两委一道,亲临现场规划指导,并表示对修桥及道路所需资金缺口,由政府想办法来填补。“有了镇党委政府的有力支持,我们修桥的信心底气更足了。”王正君告诉笔者,“待这座6米长3.5米宽的便民桥完工以后,我们还计划沿桥头往山坡上的果园,新修一条160米长的水泥生产道,让群众不再走雨天打滑的泥土路”。
难怪65岁的原村民兵连长刘汉文那么热心,不仅最先踊跃带头捐资6000元,如今还天天忙碌在施工队。他说,“我桥头那边坡上的7亩果园,年产水果几万斤。就因为原来坡下的河道没有桥,去绕大‘圈圈’运输很麻烦。现在修好了桥,大家都受益,我咋不积极!”
(陶广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