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东坡区复兴镇:农旅融合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东坡区委宣传部 作者:陶广汉 骆南豆 发布时间:2021-08-30 17:51:09

初秋时节,走进眉山东坡区复兴镇长山埂村,水上亭阁矗立,“圣塘”景色宜人,岸旁村史馆、休闲亭、乡村剧院、精品民宿、餐饮娱乐、农耕文化展示等集于一体,面貌一新。“这是我们围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农旅融合打造的全镇首个乡村民俗景点”。长山埂村党委书记兰丽英兴致勃勃地说,“近期就可以接待游客了。”

1630316774(1).jpg

“圣塘”美景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如何找准切入重点?兰丽英介绍,长山埂村与原群英村合并以后,幅员面积共9.64平方公里,地处复兴镇域中心地带,近邻白塔山景区,交通网络八达,秀丽的粤江河穿境而过,坝丘田园依山傍水,林果产业规模成片,极具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自然条件。为此,复兴镇早已将该村作为全镇农旅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的重点村规划。尤其是今年长山埂村被列入东坡区25个乡村振兴试点村以后,村“两委”接照全镇农旅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布局,顺势把推进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的主攻点放在农旅融合发展的起步上。自今年5月开始,该村选准辖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13亩集体“圣塘”水清岸绿,塘边闲置农房可开发利用的资源优势,采取村集体股份占51%、投资商占股份49%的股份制合作方式,合伙成立眉山市圣塘湾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为此,长山埂村以区上支持的100万元集体经济项目资金入股,合伙业主刘冬霞除提供所承包的集体山平塘、闲置农房等资产,并以98万元投资入股,双方共同投入198万元,集中实施水岸景观打造,升级改造老旧闲置房屋,全新配套各类功能设施。

1630316785(1).jpg

乡村剧院设施

截至目前,整个民俗景点打造工程已经全面完成,形成复兴镇一道靓丽风景。“发展乡村旅游兴办农家乐,我家一楼一底300多平方米的场地,正好派上搞民宿、开餐馆的用场。”居住房屋与该民俗景点近邻的13组村民吴树清乐呵呵地说,“这样带动全村起来搞,很多人都能吃上旅游饭了。”

漫步圣塘湾旅游发展公司民俗景点,建设风貌与自然景观有机融合,村史馆、精品民宿、农耕文化、乡村剧院、人民食堂等层次感强,风格各异。笔者现场看到,在村史馆内,全村党龄50年以上,今年“七一”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多名老党员半身照片全部亮相,符合村情民情的长山埂村训、村“两委”历年获奖荣誉也规范上墙。“对村里有贡献的成功人士事迹和当地抗美援朝老兵事迹、地名历史由来、趣闻传说等方面内容,眼下正在收集整理,也将在村史馆展示出来。”兰丽英的介绍如数家珍,这里新建的乡村剧院,设施内容与有川剧相关,目的是为戏剧爱好者提供一个活动场所。精品民宿可供游人居住,取名的“人民食堂”可容纳众多游人就餐,另外还有休闲水吧厅、文化娱乐场。同时,为记住乡愁和传承农耕文化,村里正在收集老旧风车、犁头、耙子、蓑衣、纺车、石磨等传统农具、家具,以集中进行展示,让游人参观感受,这样水岸融合,美不胜收。

 

1630316796(1).jpg

“圣塘”美景

民俗打造离不开产业支撑。兰丽英介绍,长山埂村通过3000亩土地经营权集中流转,引导业主在民俗景点周边发展一年四季不断档的多个生态水果品种,做到体验采摘、垂吊、休闲、观光、就餐、住宿、游玩融为一体,实现文化旅游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为提升乡村治理环境水平,村上还投入资金50万元,实施道路绿化美化、农房风貌改造,强化垃圾分类处理,推进卫生厕所改造,建立季度评选“五好文明户”制度,将家风家训牌挂到农户家门,进一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利用一月一次的党群活动日,每次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志愿者等上100人参加义务劳动,从多方面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推进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工作扎实开展。

1630316806(1).jpg

岸边民宿

“依托纯农业镇的自然风貌和产业优势,我们将围绕农旅融合示范镇打造,以长山埂村的试点示范为样板,按照农旅融合、振兴乡村的总体思路,注重从‘1个中心、2线联动、3大革命、4项活动’的‘1234’密码助力”。该镇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镇正拟定在复兴腹地以长山埂村为重点,通过引进工商资本投入2000万元,集中打造该片区粤江休闲旅游项目,以农旅观光游促进乡村振兴发展,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富裕美丽生活指数。

(陶广汉  骆南豆)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