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再生稻+鸭管家” 一田三收走出致富新“稻”路

来源:泸州市龙马潭区特兴街道 作者:杨尚威 代华风 发布时间:2024-10-24 11:32:07

今年来,泸州市龙马潭区特兴街道聚焦乡村生态资源,积极推广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稻鸭共生”产业发展新模式,以田养鸭、以鸭护稻,在提升土地利用率的同时,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打造增收致富新途径,走出一条乡村振兴新“稻”路,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1729740760271.png

“嘎嘎嘎……”金秋十月的龙马潭区特兴街道罗沙村高标准农田内,稻浪翻涌间此起彼伏的鸭叫声连绵不断。放眼望去,再生稻长势喜人,稻穗低垂,而一只只憨态可掬的鸭子在稻田内四处觅食,成为了这里的“鸭管家”。

“罗沙贡米是特兴的标志产品,头茬稻亩产量一般在400到600斤,它的再生稻产量在亩产150斤左右,按照5块一斤的市场价,只靠卖米每亩地都有差不多950块的收入。”龙马潭区特兴街道安民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技术负责人胡勇介绍,“而且今年我们采取稻鸭共生的模式,在头茬稻收割后往每亩稻田内投放15只麻鸭用作稻田管理,除草效果非常好,田里的杂草、田螺等都被鸭子清理得非常干净。”

总结今年稻田养鸭的经验,胡勇介绍到,通过观察发现,稻田鸭除草、除虫效果明显,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不用喷施农药,同时鸭子在田里活动,起到了活水肥田的效果,对水稻生长很有帮助,也保障了水稻品质。

1729740784935.png

利用稻鸭共养提升土地利用率的同时,特兴街道还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探索实施“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乡贤+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户从事特色种养殖或在村集体务工的方式,让农户轻松获利,实现家门口就业。

罗沙村的脱贫户王智民被聘为村集体经济的鸭倌,每天的工作就是在稻田内赶鸭子、喂鸭子。据他介绍,往年在自家水稻收完后的农闲时间他都是在城里打零工,但现在年龄大了,一时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于是村里的合作社就让他来稻田基地内放鸭子,这样他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方便照顾家庭。

“我们今年在稻田内放养了3000只麻鸭,通过设置公益性岗位让罗沙村、安民村的几名脱贫户在基地内务工,在再生稻生长和鸭子出栏前的这段农闲时间赚取收益,既方便了脱贫户也为基地解决了日常管理的问题。”胡勇介绍到,“从目前的试点效果来看,这个模式还是得到了村民的认可,等鸭子全部出栏后,村民还能再得到一笔分红!”

 

1729740835136.png

“稻鸭共生”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是将鸭子养殖和水稻种植相结合,形成一种互惠共生的生态系统。“这种种养模式既养出了‘生态鸭’,还种出了‘生态米’,实现‘一田两用、一地三收’,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助力共同富裕。”龙马潭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徐超介绍到,“龙马潭区在‘稻鸭共生’这种模式下具有种养基地、气候、水资源等优势。利用头茬水稻收割后、再生稻成熟到次年整田之前的农闲时间利用稻田开展蓄水冬养,既丰富和拓展了综合种养模式,也优化了农村的产业布局,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冬季也是鸭子的销售旺季,农户的收入也会得到有效增加。”

2024年,龙马潭区特兴街道“稻鸭共生”养殖基地稻谷收成8万公斤、产值40余万元,预计出栏稻田鸭2500余只、收益15 万余元。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