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宝兴法院充分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职能 让立法“直通车”传递民意“加速度”

来源:宝兴县人民法院 作者:任明香 发布时间:2023-01-21 11:50:07

1674273065459.png

2022年3月,宝兴县法院被确定为雅安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的总体要求,立足本职,找准定位,主动作为,精心统筹规划好立法联系点工作和审判工作,充分发挥司法实践对立法的推进作用。

一、高起点布局,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

院党组高度重视,将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举全院之力,高位推进,及时成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领导小组,由一把手任组长,发挥以上率下作用。专门设立工作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及任务,负责基层立法联系点的组织协调、联系服务、意见反馈等工作,使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有章可循、有序开展,为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工作注入“强心针”。

二、高质量推进,进一步强化目标任务

一是坚持用好用活“基层立法联系点”这张名片,讲好人大故事、民主故事和立法故事,将常规工作与人大常委会、人大代表、人民群众工作有效衔接,现已完成《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办法(修订草案)》《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四川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修订草案)》《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草案)》《立法法》等法律草案或修订草案的意见征集工作,整理上报 18条书面意见建议。

二是探索实现我县森林碳汇保护和价值转换新路径。创新生态司法修复方式,成功审理了全省法院首例“碳汇”生态司法修复案件,并在客观分析林业碳汇开发法律依据、现实条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向县人大专题报送《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县林业碳汇保护开发的情况报告》。目前,县人大已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呈报至全国人大法工委,力争从更高立法层面对林业碳汇的保护和开发进行规范和调整。积极探索转换宝兴县森林碳汇价值,形成了《关于探索我县林业碳汇开发的情况报告》。2022年5月27日,大熊猫国家公园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协作协议签约暨巡回审判点揭牌仪式在宝兴成功举行,全省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后的第一份司法协作机制和第一个巡回审判点落户宝兴。2022年12月,我院被省高院确定为司法服务保障“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创新试点单位。为力争“碳汇司法实践基地”落户宝兴,促进碳汇立法、司法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积极探索创建“法官联村”制度。针对我县山区群众诉讼不便、法治运用能力弱等问题,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建立了“法官联村”工作制度,通过审判资源“下沉”,让群众感受到“家门口”的诉讼服务,即以员额法官为“单元”,通过“1+2+N”的模式,每名员额法官带领2名干警组成诉讼服务团队,定向联系2至4个建制行政村(社区),在全县范围内实现“法官联村”法治工作全覆盖。通过多渠道汇集民情民意民智,充分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民意“直通车”作用,深入推进民主立法。2022年妥善化解矛盾30余件次。

四是坚持把立法和普法相结合,助推法治思想深入化。为提升群众法治意识,夯实立法联系点工作基础,充分发挥法治宣传播种机的作用,依托自身优势,做实做细普法宣传,不定期安排法官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进企业开展《民法典亮点解读》《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民间借贷“套路贷”》《反家暴》等各类法律知识宣讲活动,同时通过巡回审判,以案释法,将立法与普法有机结合,切实拓宽公众了解立法、参与立法的渠道,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形成全民关注和支持立法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高站位谋划,进一步推动工作走深走实

一是整合力量。充分发挥全市法院系统唯一的基层立法联系点作用,将审判工作与立法工作有效衔接,着力打造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精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广集民意。不断深化“法官联村”“双百四进”工作,拓宽渠道,走进群众、深入群众,广泛收集意见建议,让立法意见和建议更贴近基层、贴近群众,使地方性法规规章体现和表达人民意志和意愿,成为接地气的良法。

三是强化实践。认真收集法律法规在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特别是地方性法规在审判实践中的问题,及时反馈到立法机关,推动高质量地方立法,确保符合实际、务实管用。

四是加强宣传。不断总结提炼工作中的好做法,加强信息报送,强化工作对接,及时宣传报道推动基层立法的成效。

(任明香)

 


责任编辑:杨睿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