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名山人民广播电台《检察之声》节目……”
5月26日,星期四12点15分。最新一期的《检察之声》准时在名山广播电台播出,法律知识、检察要闻、案件信息等内容通过无线电波传递到名山区的每一个乡村组,来自检察机关的声音回响在名山区的丘陵之间。
“通过这个《检察之声》,我们能够学到法律知识,了解检察院工作。”名山区一市民表示,“我们不可能没事跑检察院去,也很难上网去看检察院的信息,但通过广播这个渠道,我们在采茶的时候就能学到法律知识,很方便。”
2013年12月以来,名山区检察院与名山人民广播电台共同制作的《检察之声》节目(调频FM89.8兆赫)已经播出了418期,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让群众学到法律知识,一条条检察动态让群众了解检察工作……这个节目已然成为了用无线电波打造的群众“耳边的检察院”。
“其实,这只是我们在推进检务公开中的一件小事,但我们坚信这件‘小事’是能够为广大群众带去帮助的。”名山区检察院负责人说,“所以,我们持之以恒地做了下来,使更多的群众通过我们的节目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检察工作,从而提升全社会的法治意识。”
检务公开的窗口
早在2013年,名山区检察院就作为检务公开的试点单位,走在了创新检务公开工作探索的路上。
几年中,名山区检察院有了检务公开查询机、有了案件通报LED屏等传统公开渠道,也有了官方网站、微博、微信、视频号、抖音号等互联网平台的新兴公开渠道,但名山区检察院深知,名山区大量的人口在农村,但农村群众对互联网的使用相对滞后,还需要一些其他方式来完善检务公开的渠道。
于是,经过调研和分析之后,通过无线电波传递的《检察之声》应运而生,《检察之声》通过无线电波传递,经过遍布村组的“村村响”广播系统向广大农村群众播出,让农村群众在田间地头、在劳作的同时就能了解检察工作、学到法律知识。
“倾倒垃圾在河道污染环境,我要向你们反映。”2019年初,名山区市民董某听到《检察之声》中关于公益诉讼工作的宣传,向名山区检察院举报名山区槐溪河中存在村民倾倒垃圾污染河道、破坏环境的问题。
名山区检察院干警迅速到现场调查核实。经核实,确实存在村民倾倒垃圾污染河道的情况,于是向相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督促整改,后相关部门组织人员清理河道垃圾,并向周围群众开展环保宣传,该污染问题得到治理。
这样的一个事例,只是《检察之声》节目发挥作用的一个缩影。在每期《检察之声》中,除了《以案说法》,还有《检察要闻》《法眼观察》《法在身边》等栏目,通过这些栏目,让广大群众了解检察工作进而支持检察工作,形成了良好的检民互动格局。
检民沟通的桥梁
“你好,我听了《检察之声》里面讲的有关扫黑除恶的宣传内容之后,想要向你们提供经开区某村原村主任周某的敲诈勒索涉恶线索。”2018年8月,名山区市民袁某走进名山区检察院,找到名山区检察院扫黑除恶办干警,向他提供涉恶的线索。
名山区检察院扫黑办干警详细询问了涉恶情况,并制作了询问笔录,随后将此线索移交经开区公安分局办理,并派员提前介入此案,多次与办案人员召开案情研讨会,引导公安侦查、取证。最终,周某因犯敲诈勒索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个月,并处罚金二千元。
自从《检察之声》开播的第一天起,听了节目中有关法律知识而找到检察院来的不在少数。有的是来咨询有关法律问题的,有的是来反映违法违纪线索的,而有的只是想更进一步了解相关法律知识,让法律能够保护自己。
队伍建设的平台
《以案说法》是《检察之声》中的一个品牌栏目,通过对发生在群众身边案件的讲解,让群众切实学到有用的法律知识。
418期《检察之声》就讲了418个法治故事,而418个动之以情、晓之以法的故事背后,都凝聚着名山区检察院干警们的心血,这些法治故事都是检察干警们用休息时间根据自己或所在科室办理的案件编写的。目前,为《检察之声》撰写稿件已经成为名山区检察院强化干警队伍培养的一个重要举措。
《检察之声》每周四首播,这就要求负责当期法治故事的检察干警在周一就要抽时间开始撰写稿件,在周二就必须送审,在经过审定之后于周四播出。
名山区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样的时间安排是很紧迫了。由于人手少、办案压力大,名山区检察院的每一位办案干警都承担了巨大的办案压力,但他们还是要抽出时间按照安排撰写《检察之声》所需的稿件。为此,干警们往往是利用周末、晚间的休息时间写稿,在不耽误办案的情况下保质保量完成为《检察之声》撰稿的要求。
在名山区检察院《检察之声》撰稿安排表中,业务部门被安排轮流撰写稿件,这样既确保了稿件的丰富性,同时又起到了让各个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练兵”的效果。
“我觉得撰写稿件很有意义,一方面通过我们的稿件让广大群众学到了法律知识,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撰写稿件的过程中重温了办案过程,重新了解了法律有关规定,同时还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一位青年干警这样说。
(杜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