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遇到大风天气,就看到垃圾被吹得满地跑。一到夏天,蚊子苍蝇到处都是。”雨城区上里镇建新村村民任李鑫说,“现在不一样了,实施垃圾分类回收,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环境的改变,在于上里镇人大主席团创新垃圾分类处置方式,找到了一条垃圾分类治理的长效之路。
瞄准分类难题 创新解决方案
自《雅安市雨城区农村垃圾分类处理若干规定》发布后,上里镇人大代表为积极推行农村特有垃圾分类工作建言献策,努力让居民生活环境变得清洁美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真正找到一条有效的道路,我们去了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学习。”上里镇人大主席团主席张文平介绍,在走访群众时,大家普遍对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有疑虑,都盼着村居能更加整洁。于是,经过学习借鉴后,上里镇人大主席团提出因地制宜优化保洁队伍和转运队伍,并实行考核管理制度的垃圾分类新模式。
关乎民生所以更加重视。上里镇成立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不定期专题召开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对全镇垃圾分类工作进行精心安排。以“化繁为简、简单实用、注重实效”为原则,以源头减量为核心,创新垃圾分类机制,变垃圾处理“二次污染”为“无害化”。
上里镇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四分类”,将垃圾分为可回收、可利用类垃圾;不可回收、需深埋作无害化处理的垃圾;不可回收、无需作无害化处理的垃圾;农村特有存在的农膜、农药包装等需进行特殊回收的垃圾。
人大代表与镇村组干部一起,深入群众家中,手把手教垃圾分类。为了方便群众进行垃圾分类,还通过微信群和传单的形式告知群众垃圾的分类方法。
针对农村特点 构建长效机制
“在指导垃圾分类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垃圾可以变成‘宝’,回收再利用。”张文平说。
有机垃圾可以放入自家林地作为有机肥料,建筑垃圾可用于建房、填方、补路等建设,废旧物品可以变卖换钱或废物利用。给每家每户发放“一蓝一绿”两个垃圾桶,对不可回收、无需作无害化处理的垃圾进行分类,由清运员定时定点清运。对于农药瓶等垃圾,在村委会或特定地点设立回收桶,回收后再统一交由区农业农村局进行专业处理。
从上里镇7月份垃圾回收情况统计表中可以看到,7月上里镇回收的“农药瓶袋膜”垃圾有113.5公斤。通过“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实践,全镇实现垃圾清运成本和垃圾量双减,其中垃圾量农户源头减量约2/3,清运员工作量减少了约2/3以上。
为构建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在上里镇人大主席团的建议下,各村不断完善保洁清运制度,全镇共配备保洁员和垃圾清运员121人,各村均配备3辆以上垃圾清运车。同时,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纳入“村规民约”,以组为单位实行网格监管,责任落实到户。
“上里镇能有效针对农村垃圾处理,不是一味遵照城市四分类进行,而是有效将农村垃圾变废为宝;其中,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农膜污染问题,是值得点赞的。”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欧阳志远来到上里镇考察时,对上里镇垃圾分类工作表示肯定。他希望上里镇要走一看二,要看到其他有害物质的回收和处理,不断优化上里镇垃圾分类处理的合理化,让村庄变整齐有序,让产业发展更持续向好。
(北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