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 冯廷珍
冯廷珍,女,雨城区晏场镇晏场村村民,1931年4月出生,195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晏场镇当时为数不多的党员,冯廷珍自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党员的初心与使命,用一生坚守“党性”,树立起了党员的先锋形象。
机会应该留给最适合的人
1931年,那时的中国还处于战火纷争中,不说别的,多少家庭连饭都不一定能吃得饱,冯廷珍便是在那时出生的。家里穷,上不起学,一辈子没认识几个字是她最大的遗憾。“旧社会我们是最受苦、最受累、最惨的。”冯廷珍说。
1951年,年仅20岁的冯廷珍在两名南下干部的介绍下入了党,入党后,组织派给她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发展党员,“入党三天我就发展了三名党员”冯廷珍骄傲地说。虽然不识字,但冯廷珍凭着一股子冲劲儿成功完成任务。不管干什么,有多困难,她都不怕,只知道“闷头干”。文化不高,就一股脑儿背下来,各种政策她都熟记于心。“共产党领导我们好,新社会共产党来领导,有吃有穿的了我就高兴,所以不管白天黑夜,只要有工作我就干,还要极力的干。”说着,冯廷珍忍不住抹了把眼泪,一个劲儿说着“共产党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家”。
冯廷珍的勤劳和努力被看在眼里,不久,组织上为她安排了学习班和一份更好的工作,“我的名字都报上去了,但每天要忙到宣传政策、组织开会,又写不来字,我怕把人民的工作搞不好,就悄悄把我自己名字划掉了。我家老头子都不知道我放弃了这么好的机会。”冯廷珍说,虽然机会难得但她觉得应该让更适合的人去。
是优秀党员 也是“失职”的母亲
作为一名党员,冯廷珍无愧称号,但作为一名母亲,她却没能给年幼的子女更多的关爱。“以前基本都是小哥带我,但我经常故意和我哥打架,其实就是希望我妈能回来看我,给我煮顿饭吃。晚上就算熬不住了也要等我妈,看到外面的有火把的光我就晓得是我妈回来了。”回想起小时候的事,冯廷珍的小女儿陶玉兰依然有些激动,她说,平时很难看到母亲待在家里,只能听到每天早上邻居叫她出工的声音。白天她在田间劳作,晚上去开会、组织学习,有时候趁着中午休息的空儿,还要给群众传达前一天晚上开会的内容,在家根本看不到人。
曾经埋怨过母亲,但长大后冯廷珍的子女却一直以党员母亲而自豪。“我妈一辈子受了太多苦,四十多岁就积劳成疾,但她从不抱怨,永远都把自己的党员身份放在第一位,真的是我最好的榜样。”陶玉兰说,从小冯廷珍就教育几兄妹“有大家才有小家”,而她也一直是这么做的。不管是左邻右舍发生纠纷还是哪里有困难,冯廷珍总是第一个站出来,所以大家都产生了一种“有困难找冯廷珍”的意识。虽然自己家也不富裕,但每当有邻居来借米时,她绝不会推辞,还总是会装的满尖,有一次年幼的陶玉兰舍不得装那么多,便偷偷把米削了尖,冯廷珍看到后呵斥了她一顿,“谁家没有个困难的时候,要不是没办法了谁会找别人借,去装满。”
红心向党,党性永存心中
冯廷珍今年90岁高龄了,但她始终关心党的事业,保持老党员的优良传统和朴素作风,将党员职责铭记于心。每当听说村里、镇上有党员大会时,就算腿脚不便,她也会让大女儿骑着三轮车载着她去。遇到灾难,也总是竭尽全力发挥自己的力量,抗震救灾“特殊党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捐款......一沓收据,一个承诺,一生践行,便是冯廷珍对“党员”二字作出的最好诠释。
有冯廷珍带头,老伴陶松贵也于195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曾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在夫妻俩的影响下,几个子女也都积极入党。“我老了,不能工作了,但我的子孙后代,我都喊他们要勤快,要更加努力的工作,要把共产党一直跟到底。因为有共产党的领导,我们才有吃有穿的,才会有我们一大家人,共产党永远都是为了我们穷苦农民的。”冯廷珍说。
(图文:黄雅凡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