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生态丨长江“十年禁渔” 雨城在行动!

来源:雨城区农业农村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7-06 16:57:02

今年以来,雨城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切实按照要求统一思想认识,紧扣目标任务,突出工作重点,统筹谋划推进,严厉打击各类非法捕捞行为,强力推动禁捕工作落地落实见效。

联群众 强内力  营造良好氛围

印发全区天然水域实施全面禁捕的通告、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宣传资料及海报6000份,通过分发各镇(街道)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宣传,在周公河、青衣江等重点水域、码头、农贸市场等重点场所张贴宣传资料,对垂钓人员进行“一对一”宣传教育等多种宣传方式,扩大群众的知晓率;同步开展新闻媒体宣传,大力营造群策群力、群防群治、全民护鱼,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大力宣传,群众保护水生生物资源的意识明显提高。今年以来,区相关执法部门多次接到群众举报非法游钓及拦河网、地笼网等线索,都迅速进行了查办;其中,通过热心群众提供线索,及时救助了1条约15公斤重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生大鲵。

开展涉渔行政处罚人员生态补偿增殖放流.jpg

建机制 强巡查  肃清城区河道

按照健全雨城区长江流域禁捕长效管理机制的实施方案,压紧压实各有关部门(单位)主体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健全水上打、陆上管、市场查的执法监管网络,织密长江上游禁捕防线,切实巩固禁捕工作成果,确保“禁渔令”有效执行并取得扎实成效。建立禁捕工作联席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禁捕工作联席会议,分析研判工作重点,落实工作任务。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将城区河段划分成7个网格,每个网格确定相应执法人员,确保巡查全覆盖,突出重点水域和夜间重点时间段,开展不间断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截至目前,共出动执法人员400余人次,执法车辆160余辆次,劝离垂钓人员200余人次,巡查河段1100公里,暂扣鱼竿40余根。

区级有关部门召开禁捕工作联席会.jpg

聚合力  强实干  强化协同作战

持续开展“四清四无”专项行动。开展“清网行动”,区农业农村局联合区市场监管局、区公安分局在城区范围对渔具店违规销售禁用渔具开展专项行动,检查相关经营户25家次;区农业农村局联合区公安分局对雨城区一江六河天然水域内的拦河网、迷魂网、地笼网等进行清理,共收缴非法捕鱼网具10余副100余米。开展“清河、清江行动”,区农业农村局组织区公安分局和相关镇街开展联合执法行动14次,劝离垂钓人员100余人次,依法对2人采取强制措施,形成严管高压态势,起到了强大的震慑效果。开展“清船行动”,区交通运输局牵头指导乡镇自用船舶进行登记管理,加强对重点水域的执法监管,对“三无船舶”发现一艘取缔一艘,做到“零容忍、全覆盖”。在巡查中清理销毁“三无船舶”1艘。

微信图片_20210706103436.jpg

出铁腕 重打击  加大执法力度

推进打击长江流域重点水域非法捕捞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打击各类非法捕捞违法犯罪活动。聚焦重点水域和时段,依法严厉打击查处“电毒炸”“绝户网”等非法作业方式,依法严厉查处非法捕捞和经营利用国家、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以及生产性垂钓作业等行为。截至目前,查处涉渔行政案件3起,刑事案件2起,起诉1人,收缴渔网2副、生产性捕捞工具1套。

销毁“三无”渔船.jpg

拓新路探机制  修复渔业资源

探索“行政处罚+生态修复”工作机制。组织非法捕捞人员开展生态修复活动3次,放流鱼苗2500余尾,不仅对违法当事人起到了应有的惩戒,对非法捕捞行为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还通过放流活动,曝光典型案例,以生态补偿方式开展普法教育,达到处罚一个、教育一片的效果,同时也对青衣江流域的渔业资源修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开展涉渔行政处罚人员生态补偿增殖放流

雨城区禁捕执法系统.jpg

补短板 厚家底  提升执法能力

加快协助巡护队伍建设,补充执法力量,提升渔政执法能力。面向社会公开招录护鱼员22名,组成护鱼员队伍,切实缓解执法人员紧缺的现实问题。在现有执法装备的基层上,充分利用项目资金,紧急采购一批执法无人机、综合执法箱、执法记录仪等装备,并实现执法现场相关数据信号与雨城区禁捕领导小组办公室指挥部终端的技术对接共享。

张贴禁捕公告及宣传挂画.jpg

抓放流 添活力  丰富鱼类资源

为有效恢复青衣江渔业资源,完善鱼类种群结构,改善青衣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今年6月6日全国“放鱼日”期间,市区相关部门联合向青衣江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重口裂腹鱼、本地珍稀土著品种齐口裂腹鱼10.14万尾,本地珍稀土著品种齐口裂腹鱼1万尾,鲢鱼、鳙鱼51.3万尾,共计62.44万尾。通过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在盘活水环境的同时,更改善了水中的生态环境,让青衣江鱼儿更多、江水更清。

(雨城区农业农村局)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