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展望“十四五”·奋进新征程(文体旅篇)| 我的产业梦——高质量推进雨城文旅融合发展

来源:雨城区文体旅局 雨城融媒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5-11 17:07:22

“十三五”期间,雨城区始终坚持把生态文化旅游作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劲动能”,文旅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雨城区成功创建为全市首个天府旅游名县、获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碧峰峡景区成为全省近3年唯一创建成功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举办了环茶马古道公路自行车赛、全民健身徒步赛、端午龙舟赛等活动90余场,新增文物国保单位1处,省保单位5处,上里镇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全省首批文化旅游特色小镇。

站在“十四五”新的起点上,雨城文旅系统将以推进区委“1363” 总体发展思路为统领,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持续“擦亮、叫响、做实”天府旅游名县和碧峰峡5A两块金字招牌,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力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高质量推进雨城文旅融合发展。

锚定一个目标

建设国际生态度假旅游目的地。

构建一个格局

突出大熊猫、茶马古道两大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依托雨城历史人文、生态景观资源禀赋,优化全域旅游空间布局,加快形成“一核两翼三带”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完善四个机制

建立健全资金、人才、管理、考评四个机制,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支持和根本动力。设立文旅发展风险补偿基金,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着力破解文旅产业发展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引进一批旅游高层次人才,探索成立旅游专家智库,实施旅游干部队伍和从业人员全员培训计划,全面提升文旅人才储备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推广运用“整村运营”模式,集结来自村集体、原住民、专业运营人才、外部资本的综合力量,共同推动乡村旅游的整体规划与建设,打造民宿集群,并以此为核心建设“村落景区”。

实施四大工程

实施“大提升”工程,形成全域旅游“大格局”。推进碧峰峡、上里等A级景区提质增效,培育打造一批新兴A级景区。推进智慧文旅建设,开创文旅产业智慧化发展新模式。升级上里、周公山、多营3个文旅康养产业强镇,建设雅上线花海走廊、雅望路竹林风景廊道2条最美旅游景观大通道和雲台山茶园彩道、天籁音乐石阶、金船山十里彩林、红豆相思谷、金凤禅林小径5条最美文化旅游特色走廊。

打响雨城美食品牌,培育“雅面十二碗”“雅鱼八盅”等特色餐饮体系,打造协和欧式美食文化街区、正黄时尚美食文化街区、雅上线西康美食文化走廊“3条特色美食文化街区”。深挖“三雅、西康、藏茶、周公”文化价值,研发文创精品,以文化创新撬动文旅消费。保护和利用茶马古道、高颐阙、白马泉等文化遗产,推动南路边茶制作技艺、绿林武术、晏场高台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融入创意旅游产业链、价值链。

实施“大招商”工程,培育文旅康养“大产业”。建立文旅项目库和专业招商队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全域旅游项目招引行动。加快推动十里芳菲温泉康养谷、海子山、乐福、顺达康养集群“大项目”建设。结合乡村振兴布局,积极盘活农村闲置资产,鼓励发展乡村美宿、田园综合体等旅游新业态“小项目”。通过项目“抓大不放小”,引领全区文旅产业形成“百花齐放、主客共享”的文旅康养大产业态势。

实施“大合作”工程,推动文旅发展“大繁荣”。紧扣“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主题,积极融入全省“大熊猫、大蜀道、大香格里拉、大峨眉”等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开展区域大合作,策划包装一批互补性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实现资源共享、品牌共建、客源互推、线路互联。创新组建雨城文旅发展联盟,搭建景区、餐饮、住宿、旅行社、文创企业合作平台,形成全域发展、内外联动氛围。

实施“大宣传”工程,奏响文旅融合“大合唱”。讲好雨城故事,以藏茶文化节、上里“年猪文化节”、碧峰峡夏季熊猫音乐会、协和广场新年音乐会等活动为载体,打造雨城特色文旅品牌。瞄准主要客源地,组织到成都、重庆、西安等区域中心城市开展专题推介,不断提升雨城文旅美誉度和知名度。强化“四个一”精品外宣推广,精心编好一部川剧、拍好一部宣传片、办好一本画册、筹备一个会节,全方位多角度,立体造势。充分挖掘文旅新资源点,用好抖音、直播等新媒体平台,打造网红打卡点,让到雨城“听雨、观雾、等泉、望鱼”成为新四大雅事。开展全域旅游服务体系建设,营造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良好氛围。

(雨城区文体旅局 雨城融媒)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