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城区是川西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生态阶梯,气候、地形多样性赋予了雨城优越的生态禀赋和富集的旅游资源。雨城区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作为后疫情时代旅游业重振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力抓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高标准打造成渝地区生态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
释放“生态优势”构建融合发展版图
雨城,是世界上的三大多雨之地,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以“雨”命名的城市。境内年平均气温16.2℃,森林覆盖率达74.21%,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为世界顶级水平。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将“生态”二字贯穿创建工作始终,以“一核+两线+两翼+多点”全域旅游发展框架为支撑,致力打造 “雨城旅游生态圈”。
用活“两张王牌”打造特色文旅精品
深入挖掘大熊猫和茶马古道文化两大世界级主题旅游资源。全球最大的大熊猫半散放式研究繁育基地坐落于碧峰峡国家5A级旅游景区,基地大熊猫圈养种群数量占全球圈养总数的60%。以雨城上里古镇为起点的川藏线茶马古道堪称“世界级的旅游绝品”,围绕“两大品牌”精心推出“2+5+3”旅游产品。
坚持“四创联动”聚焦提升精准发力
雨城坚持把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和“创城”“创卫”“创名”结合起来,凝聚市、区、涉旅经营户、景区景点、市民“五方”力量,聚焦提升精准发力。
完善体制机制。成立以党政一把手为双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修编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9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资金达到5000万元,制定出台10余项促进文旅产业发展系列政策,加大目标考核权重,文化旅游产业考核占比达到6%以上。
优化旅游配套。川藏铁路成雅段建成通车,五条高速通达雨城,纳入成都“1小时经济圈”,建设旅游风景道2条20余公里,涉旅市场主体超过10000家,建立旅游三级咨询服务网络74个,新建改造旅游厕所118座,其中A级旅游厕所31座,3A级旅游厕所11座,建立旅游大数据中心和应急指挥平台,打造特色街区5条,开展涉旅培训40余次,5000余人次。
打造营销矩阵。召开上海、重庆、成都等专题推介会40余场,刊登旅游宣传1600余篇,主办藏茶文化旅游节、年猪节等文旅品牌活动53个,开展区域合作10余次。成功创建碧峰峡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国家级文旅品牌37个,天府旅游名县等省级文旅品牌157个。
创新示范引领 助推跨越发展
八大创新举措助力全域提升。制定《支持文化旅游发展二十一条措施》,预留建设用地指标1500亩优先保障文旅用地;在乡镇实行点状供地,全力支持民宿发展; 优化志愿服务队伍,培训社区干部基本达专业导游水平,喊响“我是市民,我是导游”口号; 加强校企合作,政企合作,成立文旅专家智库; 探索景区与群众“扶持帮扶”发展和乡村“景村一体”发展新模式,成立 “农家乐合作社”等,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000余元;科学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形式发展云台艺术民宿集群,吸引游客年均5万人次以上,形成了“艺术家+工作室+基地+旅游”产学研游的发展模式;创新设立旅游法庭、旅游工商、旅游警察为游客保驾护航;优化营商环境,成立“雨城区重点投资项目代办中心”,持续推进海子山、碧峰峡森林康养等省市重大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