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四川省委城乡基层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公布了15个全省城市基层治理示范区、200个全省基层治理示范小区名单。雨城区榜上有名。同时,雨城区青江街道下辖的汉都华府小区、通工小区,与河北街道下辖的新安巷大院同时上榜,成为“全省基层治理示范小区”。
作为主城区,城市美不美、基层治理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城市的“面子”。在城市的进步中,雨城区用党建来引领,用真心来化解,打造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雨城范本”,破解了城市治理中一个又一个难题。
幸福、安定、有序、和谐、融洽成为城市的代言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迅速提升,城市成为最美的样子。
一街一策对症下药 构筑街道治理新模式
街道是基层治理的“龙头”,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至关重要。
无物业、无业主管委会、无维修基金的“三无小区”,道路坑洼、牛皮癣广告印满墙壁、基础设施严重老化。老旧小区不仅影响城市的“颜值”,更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品质。
曾经,河北街道康藏路社区新安巷大院就是这一幕的真实写照。
“群众能搬走,街道不会搬。”河北街道相关负责人说,老城区不会被遗忘,于是他们决定让老城区恢复生机。
河北街道党工委深入思考,认真倾听群众心声,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居民小组(业委会)“5级”网格化治理,调动党员参与治理的积极性。经过治理,大院面貌焕然一新,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得到了大院居民称赞,居民归属感不断增强。“就住这里,哪儿也不去”成为不少居民的心声。新安巷大院也荣获“全省基层治理示范小区”。
面对村级建制调整下出现的诸多新问题,从乡村到城镇如何才能顺利过渡?从农村管理到城市治理如何才能无缝对接?
雨城区坚持党建引领、“调治”并驱,将草坝、多营、河北、大兴4个乡镇街道涉及的顺路、穆家、龙溪等9个“城中村”“近郊村”优化调整为7个社区,划清各社区辖区边界,厘清各自“责任田”。同时,聚焦破解“村改居”、“三资”划转难题,探索“三锁定”工作办法。
作为雅安城市发展的新地标,大兴街道顺路村和穆家村分别完成了拆迁安置点建设,安置小区就在医院附近,离学校也近,环境安逸,生活舒适。昔日的矮旧村居,如今已成为新城中心鳞次栉比的座座高楼;昔日的乡村泥泞小道,如今已是新城中心宽阔的交通干道。经过一段时间,村民们完成了从村民到居民的转变,完成自我重新定位,在新的家园开启了幸福生活。
城乡接合部治理一直是城市治理的“老大难”问题。雨城区青江街道位于新城核心区,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常住人口多达87843人,人员流动大、构成复杂等情况突出,难题突出。然而经过治理后,这里焕发了生机,成为城市的亮点和中心。
试行“街长制”,实现“街长治”。青江街道党建引领、精准施策,利用位处新城核心区共享雅安城市数字城管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大数据城市管理,在正黄美食风情街、和平南路、和平西路等11条重点难点道路,试行“街长制”,探索出群众、社区、街道“三级街长”和市场监管、综合行政、公安等八大职能部门相配合的“3+8”治理模式,实现了“群众参与、三级协调、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新格局,形成了城市管理繁中有序,城乡接合部治理“难点”变“亮点”。
“四治”并驱“三进”齐抓 构建治理方式新途径
2020年,雨城区实施“民生福祉增进”“治理效能提升”“党建强基聚力”等六大工程,整合市、区专项资金500余万元,推动资源、管理下沉到社区。
在此基础上,雨城区积极探索“自治”“共治”“法治”“德治”融合推进,积极开展组织覆盖、结对共建、精准服务进小区,打通“最后一米”服务群众为落脚点,着力城市治理最小的活细胞“小区”的长效治理。
曾经“脏、乱、差”的通工小区抓住示范改造契机,在青江街道桐梓林社区党工委的带动下,发动通工小区居民成立社区党工委领导下的“红色自管委”。选任小区内政治素质优、群众威信高、服务意识强的党员骨干为自管委主任,开展环境卫生、基础设施集中整治。
从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从通工小区清运走的垃圾有60多车,小区群众主动捐花草美化小区,建起“党群之家”活动室……一系列看得到的改变得到了群众认可。
“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这是雨城区坚持居民自治,健全居委会主导、业委会负责、楼栋“两长”领头、居民群众参与的“四级”自治体系,推行社区党组织提议、两委商议、多方审议、会议决议、群众评议“五议工作法”,建立推广“阳光居务”微权清单三十三条的具体实践。
在共治方面,雨城区充分调动各方的参与热情,在实践中,解锁了“统筹区域共治”这一新方式。建立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居民委员会和居务监督委员会协同联动的民主管理体系,由社区党组织领导、有效整合本社区内的各种组织、各方力量资源投入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开展需求与资源“双向对接”、结对双方“双向服务”,建立“需求”“资源”“实施”三张清单,有效聚合资源力量,破解社区阵地建设、安置小区修缮、老旧设施改造等治理难题。
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压舱石”。雨城区不断加强全区学法守法用法氛围,在全区城乡接合部、安置小区等建立矛盾纠纷调处室、警务室等29个,为社区“法治”夯实硬件基础。定期组织“三官一律”进小区,吸纳社区民警、党员律师担任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或法律顾问,重大决策和重点工作征求法律顾问意见,定期开办社区法治讲堂,一站式化解群众矛盾诉求,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雨城区重视德治力量,通过“党群之家”、高龄老人过集体生日、榜样示范引领等方式,将德治融入群众生活各个方面。
无论是抗疫、还是双创工作中,雨城区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考量问题,思考解决方案。于是,“网格发现、社区呼叫、分级响应、协同处置”的工作机制开始有效运作,构建全域覆盖、全网整合、规范高效、常态运行的城市党建引领驱动基层治理发展的新机制,群众随时随地都能找到党组织,找到倾诉和解决问题的地方。2900余名小区居民党员亮明身份参与工作,引领良好风气,树立党员先锋形象。
“联包帮”不仅美了环境更暖了群众的心。雨城区在双创工作的基础上,深化“联包帮”行动,落实86名领导干部为小区帮扶责任人,组织市区300余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进入小区开展结对共建。
在雨城区,“移动办公”进小区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小区管委会和社区干部每半月进小区(大院)收集意见。对小区停车难、环卫管理难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现场办公立即解决;对涉及小区基础设施、历史遗留问题等群众关注的急难问题,梳理形成需求清单,定时解决。这已成为雨城区常态化开展的一项重点工作。(通讯员:胡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