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雨城普查员:用心用情助力“大国点名”

来源: 作者:魏蓓蓓 发布时间:2020-11-04 09:52:26

“叮咚”

“您好!请问有人在家吗?”

“我们是人口普查员,来开展人口普查工作。”

“大国点名,没你不行”。自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启动以来,连日来,雨城区的普查员们身穿红马甲,佩戴印有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标识的工作证,入户上门到社区居民家中开展入户摸底登记工作。

“贴心”的普查员

普查员李德珍(左)入户开展人口普查工作.jpg

李德珍是雨城区东城街道上坝路社区的一名公益性岗位人员,自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启动后,她便主动加入到了人口普查员的行列。10月22日,记者见到李德珍时,她已经完成了112户入户走访摸底登记工作。

“我负责的小区很熟悉,前期我就把所负责的100多户居民走了一遍,对不在家的居民,我会采取电话或者微信提前与他们“预约”,约定好入户时间再上门,这样能避免上门扑空,空跑一趟,效率也会高很多。”李德珍说。

身穿红色马甲、佩戴工作证、手提深蓝色文件袋……这是李德珍开展普查工作的标配,在她的深蓝色袋子里,除了有普查表格、笔等物品,还有口罩、鞋套。每到一户居民家中,她都会戴上口罩和鞋套开展普查登记工作。

“这是社区为我们配的口罩和鞋套,在进入居民家中的时候,我都会戴上口罩、穿上鞋套后才进屋普查,这也是对居民的尊重。”李德珍说道。

遇到多次走访不在家的,李德珍还会在住户门上张贴一张盖有社区印章的通告,通告最下方留有她的姓名和电话,并注明是小区普查员,让对方回家后联系她上门登记。

李德珍细致、贴心的普查方式受到了很多普查对象的好评,大家称她为“贴心”普查员。

“最年长”的普查员

普查员刘焕容(中)入户开展人口普查工作.jpg

“谢师傅、谢师傅,开门,人口普查来了……”

晚上7点30分,刘焕容用力敲门并大声向屋内喊道。一位老大爷大爷缓缓打开了房门。

“听见你的声音,我才开门,才相信是人口普查,现在岁数大了,害怕被骗。”大爷说道。

刘焕容,84岁,是河北街道斗胆社区61号大院业委会副主任,在雨城人口普查员中,她是年龄最大的一位。这么大岁数,怎么还加入人口普查员的行列?

   “我们这个小区是老旧小区,共有178户居民,80%以上住户都是老年人,年轻普查志愿者去敲门,他们不信任,害怕上当受骗,不敢开门,我熟悉大院里的每户居民,他们也熟悉我,所以我就加入了普查员队伍,和大家一起完成人口普查任务。”

起早贪黑、走街串巷、爬楼入户,这对今年84岁高龄的刘焕容来说还是有些吃力,虽然辛苦,但她说,在有生之年,能尽自己所能,为国家做些事,我感到挺自豪的。”刘焕容开心地说道。

“坚强”的普查员

普查员王付云(右)入户开展人口普查工作.jpg

“您好,我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普查员。”10月22日晚上8点,四川农业大学大三学生王付云敲开了大北街21号一户住户的家门,这是她入户摸底的第11天。

在这十多天的入户摸底走访中,王付云克服了很多困难和问题,入户走访摸底时,面对普查对象不理解、不配合,她都坚持多次上门,耐心细致地解释说明。一天,在从自己所负责普查小区到社区的的路上,因太过着急,王付云意外从单车上摔了下来,摔伤了腿,摔碎了牙,当时嘴里全是血,她哭了。受了伤的王付云,在休息两天后,依然还是坚持继续开展入户走访。

但在普查工作中不乏有暖心时刻,王付云说,“有一天晚上8点左右,我在一位老奶奶家入户登记,进门之后,老奶奶很配合我完成了摸底登记,在交谈过程中,她还给我讲起了她的故事,临走时,她将她亲手缝制的小包送给我……”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意义非凡,看似普通的人口数字却需要用汗水和耐心一个一个去核实,才能保证准确可靠。”王付云说道,很幸运能成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志愿者其中一员,参与其中,锻炼了自己的心智与社交能力,在服务社会中完成了一次自我价值的实现,整个过程累并快乐着。”

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中,他们只是众多普查工作者的一个缩影,在人口普查一线,还有很多这样的普查员每天起早贪黑、走街串巷、不辞辛劳,用实际行动助力“大国点名”,在此,衷心向她们道一声“辛苦了”!

(魏蓓蓓)


责任编辑:向芷漫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