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雨城区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以“调活资源、调顺关系、调出发展 ”为目标,将原184个村、22个社区调整为93个村、29个社区。为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按照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村级建制调整和村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的相关要求,雨城区于7月启动了村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工作。
在调整优化改革前,雨城区有村民小组1188个,常住人口少于100人的村民小组占比20.20%,年龄超过60岁的小组长占比21.89%,财政每年投入治理成本约712.80万元。村民小组“空心化”、治理“成本高”、村民小组长年龄结构“不均衡”等问题较为突出,已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严重阻碍和制约了城乡基层治理工作的发展。
雨城区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深刻理解和把握村民小组调整优化与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调整优化改革,共设置村民小组690个,调减比例达41.92%。改革工作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纪律严明、程序规范,过程透明、群众认可,标志着雨城区优化乡、村、组三级治理体系取得阶段性成果。
因地制宜“抓落实”
雨城区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顺向调整的基本原则,综合考虑村民小组的历史沿革、风俗习惯、情感归属、产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布局等实际,科学制订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村民小组优化调整改革工作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量,不设定具体指标、不定减幅、不搞“一刀切”。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科学拟订改革初步方案并专题讨论,保证其科学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确保改革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本次优化改革共减少村民小组498个,其中“二合一”338个、“三合一”77个、“四合一”2个。调整后,村民小组平均户籍人口从296人提升到509人、平均常住人口从414人提升到713人,村民小组“空心化”现象得到有效改善。
聚焦关切“保稳定”
雨城区准确把握“经济利益关系不变、行政管理方式调整”的基本准则,将改革合理限定在“地理空间延展”和“管理幅度拓宽”范围。及时开展各村民小组集体资产、债权债务清理,规范资产管理, 严明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确保改革政令畅通。充分调研摸排,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针对改革方案的公示、村民小组会议的召开等重要环节,细化工作步骤,密切关注舆情动向,及时收集社情民意,主动回应群众关切,积极引导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支持改革,营造改革良好氛围。全区共召开村民小组会议915次并全部形成有效决议,表决通过率达99.79%,改革后,共设置村民小组690个,村民小组平均幅员面积从0.90平方公里提升到1.55平方公里,经测算每年直接节约乡村治理成本500余万元。
落实政策“调活力”
村民小组是农村基层自治的基本单元,雨城区始终延续“变好、向善、更优”的总体价值取向,严格坚持“三个不变”,即现有农村经济格局和生产经营关系不变,现有农村“七权”不变、增量权益的原受益群体不变,充分调动镇(街道)、村(组)等各方面的改革积极性,依法合理整合债权债务,努力提升居民群众对改革工作的参与率。综合考虑调减村民小组的个数和比例,由区财政给予镇(街道)一次性奖补,直接用于调整优化改革和城乡基层治理等有关支出。推行党支部书记、党小组长兼任村民小组长,鼓励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等依法参选所在村民小组的小组长。调整后,村民小组长平均年龄从调整前的53周岁优化至48.5周岁,年龄在60岁以下的小组长占比86.81%,高中以上学历上升比例约10%,其中新增35周岁以下30人、大专以上学历15人,村民小组长年龄结构和学历层次得进一步优化。
村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是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具体路径和必然选择,是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的具象化表现,是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现实举措,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改革的顺利完成,充分凝聚了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激发了基层治理的创新热情和活力,有效改善了村民小组布局分散、治理成本高、经济实力弱、难以形成集聚效益等突出问题。(李华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