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雨城区市区出发向南,经过50多公里山路,便来到雨城区最边远的乡村之一——雨城区晏场镇三江村,也是一个省定贫困村。
站在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彩虹桥”,白色的桥身,彩色的围栏,清新又亮眼。桥边房屋的墙面上,一个女孩正在倾倒彩色的颜料,仿佛这“彩虹桥”就是她的杰作,这一联想,便觉妙趣横生。
重塑乡风文明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三江村总面积11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共373户,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5户。沿着村里的主路,两旁或是民居,或是茶地,但无论是道路还是民居庭院,到处都干干净净的。
然而,以前的三江村并不是这样的。
“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村民与外界联系很少,闭塞的交通带来的是固守、散漫的思想。”三江村临时党总支书记刘大全说,“以前村民有一种不好的风气,那就是思想散漫,缺乏干劲,尤其是一些村民经常打麻将,家里也不收拾,垃圾随手扔,卫生意识很差。”
被确定为贫困村后,晏场镇党委政府、帮扶单位雨城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市文旅集团及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结合三江村实际情况,决定首先从思想文化方面入手,开展扶贫工作。
“想脱贫,首先要转变思想,要为百姓提供更多的文化活动,把他们从麻将桌上拉下来,才可能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刘大全说。
于是,三江村积极推进村级固定放映点、数字农家书屋、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文化院坝等建设,通过组织文艺演出、坝坝舞、图书阅读、电影放映等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丰富百姓生活,并将尊老爱幼、艰苦奋斗、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等优秀的精神文化融入到活动中,逐渐转变着村民们原本散漫、消极的生活态度,重塑积极、文明乡风。同时,为村上公共道路设置保洁员作为公益性岗位,提供给勤劳负责的贫困户,共同打造整洁的乡村环境。
此外,村上还开设“文明超市”,把环境卫生、孝老爱亲、邻里关系作为评判标准,一个月评比一次,根据名次奖励不同的文明币,积攒一定文明币就可以在文明超市中兑换米面粮油等生活物资。
今年57岁村民冯体莲,以前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就是打麻将,现在却是村上舞蹈队的一名积极分子,经常跟随队伍到镇上或其他村上开展文艺演出,她说:“这几年村上变化大哦,现在大家环境意识增强了,到处都干净的很,看到都舒服。村上活动也很丰富,特别好,我已经好些年没打过麻将了,没事大家就跳跳舞、打打腰鼓,生活更安逸了,还锻炼身体。”
立足资源优势 推进农旅融合发展
思想先行,行动也要跟进。
三江村地处偏远,但自然环境优美,村里一处碧螺谷更是深山藏幽。据了解,碧螺谷夏季平均气温300米之内达到相差3度的效果,是纳凉避暑、自然野趣、亲子研学的好去处。
为了让百姓真正富起来,三江村立足碧螺谷这一天然资源优势,不断进行原生态景点的策划、包装、打造和提升,积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保障通村、通组、通户道路硬化建设完整。同时,三江村努力争取帮扶单位区文体旅局支持,量身打造农旅融合方案,鼓励村民发展乡村农家乐、庭院经济等,主动融入到乡村旅游建设中来。
目前,三江村农旅融合的雏形已逐渐显现。交通等基础实施已基本完善,通过农家乐行业协会打造了森林星级农家乐,建设乡村酒店和特色乡村旅游经营点,随着暑期的到来,雅安市区、成都、重庆等地的游客便会前往碧螺谷避暑纳凉。
在碧螺谷入口,有一家三江村“规格最高”的农家乐——碧螺印象,主要接待来碧螺谷写生、艺术培训的学生或游客,一次性接待量可达200人,如果是旺季,还能将客流量分流给周围其他农家乐、民宿。负责人罗小蓉告诉记者,“家中幺弟从事字画装裱,接触的人多,有客源,便想借着村上开发碧螺谷资源、打造农旅融合的契机办一家农家乐,吸引更多人来耍,自己发展的同时,带动周边乡亲们一起发展,让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据了解,三江村目前已开设农家乐3家、民宿2家,并围绕乡村旅游不断鼓励群众发展家庭种、养殖业,积极配套发展旅游产品,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并争取以点带面、以少带多,逐步让更多村民享受旅游红利。2019年,三江村游客量达到6000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余万,并成功创建“省级文化旅游扶贫示范村”。
对于未来发展,三江村第一书记余文婕表示,将结合三江村实际,一方面是继续深入挖掘碧螺谷的文化旅游资源,加强硬件、软件方面的建设,另外一方面就是组织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村民外出考察,学习先进的民宿经营管理理念,让更多的贫困户、村民融入到旅游产业链当中,吃上“旅游饭”,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通过文旅融合,助推三江村各方面更好地发展。(江文 王鹤飞 郭永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