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安全是生命之本

来源:内江市应急管理局 作者:安 宣 发布时间:2021-06-29 20:01:14

        我是资中西南水泥公司生产处一位化验员,从事化验工作多年。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上安全岗,想安全事,做安全人。安全,永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安全,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安全,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的综合反映,它是检验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尺。

资中西南水泥公司的生存发展,盈利还是亏本,都与安全管理工作分不开。每一名员工,每一个生产任务,每一项经营活动,都牵连着“安全”二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败追责。一旦出了安全事故,企业负责人到一线员工,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公司是我家,共创和谐靠大家。因此我们在职员工需要;生命至上,安全发展为核心,同心同合作,共同努力把安全管理工作放在首位,转变错误思想,认为开班前会议,月度总结,开展安全活动是浪费时间,而要发自内心去领悟,去接受,使安全生产意识深入人心,达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根本性转变。

资中西南水泥行业中的178种典型习惯性违章,其实就是我们工作中不良习惯的写照,随意作业,擅自操作,是多数人在生产操作中的惯性思维。

记得2015年的某一天,公司召集员工开安全紧急会议,关于云南芒市西南水泥有限公司安全事故发生的事件。大致情况是;发生在制造分厂生料工段,在进行砂岩库捅料时,二人在砂岩库内被砂岩淹没窒息死亡。领导讲述完事件的经过后,严格要求;加强安全监管,警示教育。

本次事故的分析:作业人员在没有人的监督情况下,擅自进入砂岩库内部,不系安全绳站在砂岩堆上捅料(严重违章操作);作业人员存在侥幸心理,冒险、凭想象蛮干;对捅料的风险认识不足。总结以上几点:人为的因素,擅自操作,自以为是,我行我素的工作态度是导致这次悲剧的主要原因。

从此悲剧中我们应吸取教训:在工作中,我们应做到多检查多督促,发现隐患及时处理,深入现场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接受系统的安全教育,学习培训安全知识,积极参加安全知识竞赛,不断提升自己,强化安全认知,爱岗敬业,增强责任感。作为生产工人“安全”尤为重要,我们必须重视,生命只有一次,莫把它当儿戏。享安全我幸福,为安全我奉献,宁为安全受累,不为事故流泪。

   安全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时刻警惕,敲响警钟。事故是最大的成本,安全才是最大的效益,越来越多的现实向我们证明,不发生安全事故,才是最大的效益,发生安全事故,企业和个人都将受到损失,效益又从何谈起呢!

  这次去成都培训学习时,一个同事讲述了她们公司一个巡检工,在取氨水时未盖紧瓶盖,不小心把氨水瓶摔到地上,身上都沾满了氨水,强烈的刺激性的氨水味把他呛得半死,没隔两分钟就昏迷倒下,当时幸好有个司机在场,及时把他转移到通风口,接触新的新鲜空气,然后进行人工呼吸,经过一段时间折腾,才使他慢慢醒过来。当他看见自己的脚、手被氨水灼伤,出现红肿、红斑、水泡时,顿时流下了眼泪,也许是对自己犯下的低级错误,不安全行为感到难过、自责。氨水又称氢氧化铵,它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对人体有毒性,长期闻氨水,会导致肺癌,比抽烟危害还大,容易引起咳嗽、气短和哮喘,严重时,造成水肿、窒息死亡。这位巡检工不了解氨水的危害及工作责任心不强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对事件分析:作业人员在上岗前未正确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譬如胶手套、口罩、劳保鞋)在取氨水时,低头蛮干,不看标示牌、职业健康危害告知牌,在操作时,瓶盖未旋紧也没有检查(低级错误),这就是被伤害的源头,工作马虎。

事故的发生让我们认识到,在我们实际工作中,始终记住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同时也给我上了一节深刻的安全教育课。我是一名化验员,每天都要接触各种强酸、强碱、有毒有害的化学药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仔细、更认真地完成本职工作。

安全与生产、效益是密不可分的,坚守安全红线,安全发展生产,才能确保我们的效益,有了好的效益,我们的安全奖就会倍增。安全奖就是我们安全生产方面取得了成绩,达到共创和谐的要求,公司领导对我们工作的认可。因此,我们在职的员工在思想上跟上时代的发展,转变观念,开拓创新与安全发展同行,与企业一起成长,营造人人关注安全良好氛围,做到事事为安全,时时想安全,人人抓安全,人人管安全,让我们借着安全月这股强劲的东风,从我做起、从你做起,为公司的精益生产而努力奋斗(安  宣)


责任编辑:梦雪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