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监管部门应发挥“指导”和“监督”职能,将校服采购市场主体地位归还家长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8-07 14:01:53

近期,江西省基础教育领域近日掀起的反腐风暴引发外界关注。据报道,截至8月,江西教育反腐至少有20名中小学校长、书记落马。职称评定、教辅材料、校服采购、设备购置、维修工程等方面已成教育腐败的重灾区。校服是学生的“第二层皮肤”,它折射出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体现着学生们的精神面貌。随着新学期的钟声渐近,要警惕可能潜藏在校服采购过程中的腐败阴霾,共同守护校园这片净土。

2015年6月,《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意见》要求各方应从把握“育人、市场、管理”三个规律入手,共同保障广大中小学生穿着安全校服、舒适校服、气质校服。新政提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采购单位指导,不得违反市场原则采取“定点”、“定商标”等方式干涉交易;教育、工商、质监部门要严查对本地校服生产企业进行地方保护的行为,充分保障校服市场公平。

目前国内的采购模式主要分为政府入围统一采购模式、政府入围统一零售模式、政府支付模式、学校主导采购模式、家委会主导采购模式。其中,政府入围模式主要参照《招标投标法》及《政府采购法》,而由于购买校服的出资人为家长,因此这两部法律并不完全适用于校服采购。当前招标投标过程中存在“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等现象,一些招标文件表面参照政府采购标准,实则通过设置项目库、名录库等方式,限定或者变相限定购买特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涉嫌行政垄断,违反《反垄断法》。

长期以来,校服的购买者家长和使用者学生对校服采购并无参与权、决定权,甚至没有知情权。而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或招标代理机构不具备服装行业专业知识,缺乏专业评价人员,招标文件中存在未设置评价机制、或者评价机制过于简单、评价维度单一或者套用其他行业版本等情况。部分地区招标人或采购人或代理机构设置的评价机制存在“量身定制”的情况,易滋生腐败现象。

近年来,各地相关部门正努力探索并建立科学、规范的校服管理新模式。2018年起,镇江市就废止了校服产品的最高限价标准,校服采购不设价格限制,校服企业仅需在招标时提供商务标作为参考。镇江市教育局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中心作为牵头部门,制定《校服邀请招标文件》,并上报教育局、纪检部门审批,防范行政垄断风险。在获得学校和家长授权后,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中心组织包括家委会代表、学生代表、学校代表等在内的评委会,共同参与校服招标。评委会由多方代表组成,通过实地考察和招标现场展示对企业进行综合评分,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中心、物价局等部门全程监督,确保采购过程的合理性和透明度。

四川的校服采购模式也堪称行业典范。2022年5月,四川省教育厅联合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的实施意见》中(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对于学校的选用主体地位也进行了明确。《实施意见》强调学校在校服选用中的主体责任,要求学校依法公开采购,组织评审,并配合质量监督抽查;选购组织由家长和学生代表组成,负责选用、采购、监督等工作,其人数不低于组织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还对发布采购公告、考察供货企业、确定供货企业、签订供货合同、严格供应验收、做好售后服务、实行备案制度等程序进行了规定。《实施意见》强调,对校服采购过程中,存在违反程序、弄虚作假、收取回扣等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和工作人员,从严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国校服采购现状调查》中指出,作为校服采购的主要监管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往往忽视对学校、家长选购校服建立工作机制的指导,直接代替实际采购人行使采购决定权;部分地区校服管理文件缺乏合法性审查,常存在地方保护、指定交易、违法干预市场调节价格水平等规定。另一方面,当前采购现状侧重入围管控,忽视事中和事后监管,导致校服采购环节透明度不够;监管部门在校服采购全流程中监管的事项各有侧重点,忽视联动,监管效力大打折扣。因此,监管部门要转变行政思维,在校服采购监管中发挥“指导”和“监督”职能,将校服采购市场主体地位归还实际采购人,完善立法或建立校服管理文件合法性审查机制,加强校服采购全流程管理,加强校服采购领域的反腐力度,建立信息沟通机制、联席会议和联合检查制度,提升监管效力和效率。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8月1日《公平竞争审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条例》明确公平竞争审查标准,不得含有限制或者变相限制市场准入和退出、限制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不当影响生产经营成本和影响生产经营行为的内容。《条例》有望推动校服市场准入进一步开放,推动校服市场健康发展,从根源肃清校服采购腐败。此外,校服采购过程,还需政府、学校和企业以学生利益为重,将校服选择权交还给学生和家长,利用市场机制满足实际需求,共同推动校服行业向善向美;从而以美育浸润学校,推动学校文化建设迈向新的高度。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