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父亲的生日

来源: 作者:何军林 发布时间:2024-01-20 15:52:51

    

824.jpg

图为生态四房沟景色


    2023年12月9日,是父亲的生日。早上6时便从城区岀发往乡下赶,以前我从未参加过父亲的生日宴,因为早年间,他生日不请客,后来,我参军去了外地,工作后也生活在外地,他过生日的时候,我只是打个电话回去问候一声,虽然情真意切,却不够郑重其事,在外人看来甚至有些敷衍,毕竟没有回家为他庆祝生日。

    但今年不同,今年是父亲八十大寿,对于我们家是可喜可贺的大事,再加上疫情三年,我都没回过四川省南部县肆房沟乡下老家,心头本就十分愧疚,再没有任何借口可言,这次必须回老家给父亲祝寿,他不可能有第二个八十岁。我回家的愿望是那么强烈,内心的激动无以言表。

    父亲的苍老是显而易见的,却没有衰败之气,精气神还在他身上隐隐发光。见到我时,他虽然没有开怀大笑,但脸上一直挂着笑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都快从他眼睛里溢出来了,让我看了感到十分欣慰,再次暗下决心要把生日宴办得风风光光,让他老人家快乐无边。

    生日宴请的是当地“一条龙”服务,现在乡下兴这个,让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不需要主人家自己劳神费力操办,只需要迎送宾朋即可。不要以为“一条龙”就是敷衍应付,人家有标准的操作流程,菜品除了传统的坨坨肉之类,还有时兴的鱼虾生鲜,看上去很是丰盛,颇有档次,跟城里酒店的宴席没啥区别。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现在老家的人对白酒的兴致大不如前,不再像我儿时见到的那样粗放,敞胸露怀很豪迈地大碗喝酒,而是一个个都变得文明起来,有了慢慢品酒的架势,而且大家对我特意带回家的瓶装酒也不那么感兴趣了,喝的是现场现烤的高粱酒,用他们的话说:这才是真正的粮食酒。

    同样让我感到意外的是,现在前来坐席的亲朋乡邻都不送礼了,更不会送礼金,只是每户拎来一挂鞭炮或者烟花,等到晚上燃放,图个喜庆热闹。见我还在迷惑的时候,父亲说现在都讲移风易俗,风俗变了,风气也变了。以前办酒席,请客送礼那一套让主人家和客人都有负担,人情债能把人压垮哟。现在多好啊,简简单单,轻轻松松,喜庆热闹一点都没少,大家都比以前快乐了。

    确实,无论是亲戚朋友还是左邻右舍,大家赴宴时都是满面笑容,那种笑不是强装的,大家的祝贺也是发自内心的,不是虚情假意。以前在电话里,父亲不是说张三要办生日宴了,就是李四要做寿了,人家已经上门邀请了,都是亲朋或者邻居,不去是不行的,去了就得送礼,一年下来光是送礼就得几千上万块钱,大家都受不了,一听到酒席就头痛,却又改变不了这种状况。现在一切都改变了,大家都轻装上阵赴宴席,个个欢声笑语送祝福,把整个肆房沟搞得一团和气。

    生日宴当天,村支书也到了现场。这是我压根没想到的,心头暗自窃喜,也倍感荣幸。有人却悄悄告诉我,村里八十岁老人过生做寿村支书都会到现场,不办生日宴、不做寿的村支书也要在生日那天上门问候祝福,把党的温暖送到村民的心窝窝里头。我心头的感慨可想而知,老家的村干部现在是如此接地气,如此贴近群众,实实在在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头,而且付诸行动。

    尤其让人佩服的是,村支书不只是到现场祝寿,更是把宴席现场当成了讲堂,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鲜活的党课。他深入浅出地给大家讲当下的农村形势,讲“三农”问题,讲一些关于农村的政策,还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和大家谈论如何发展等问题,聆听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发表意见。

    在现场,村支书还调解了两个邻居间的一场纠纷,让两人当场握手言和,笑脸相对。那一刻我意识到,父亲的生日宴已经超出了传统,不只是吃喝玩乐,而是变成了院坝会,其意义和价值得到升华。

    而我的小学同学周天志是晚上才现身的,同样带了一挂鞭炮,正赶上大家热热闹闹燃放烟花鞭炮。周天志白天去乡上有急事要办,所以晚上才来。我们是同龄人,但他看上去比我老了好几岁,不仅皮肤黝黑干燥,头上夹杂的白发更是醒目,但整个人还是乐呵呵的。

    据他讲,这些年他没外出打工,而是留在村里承包了一些土地,主要种植高粱,收入还不错,日子也过得不错,家里也建起了乡间小别墅,现在生活在肆房沟其实挺好的。

    听他这么讲,我就释然了,先前,我还想到了鲁迅笔下的“闰土”,现在才意识到自己多虑了,他成了新时代的新农民,留守在我们共同的老家,翻耕出新生活新日子,过得知足而幸福。而我却渐行渐远,变成了老家的陌生人。

    第二天上午,留下的亲朋吃过早饭后就陆续各自回家了,整个生日宴也正式结束。集体的欢乐如烟花般散去,剩下回味在心头徘徊。但父亲好像还沉浸在欢乐中,似乎想不明白生日聚会的人群怎么就这样散了,那样的欢乐实在太短暂了。他一直坐在门口的椅子上,眼睛盯着院坝看,偶尔脸上会露出不易觉察的微笑,也许他突然想起了生日宴上某个令人欣喜和激动的场景。

    我也要回重庆了,让过了八十岁生日的父亲继续留在老家。其实,我一直劝说父亲去我生活的城市养老,他却总是拒绝,要坚守肆房沟老家,把自己当成一棵老树扎根在肆房沟。用他的话说,现在的肆房沟已经不是过去的肆房沟,环境好,空气清新,水电气样样都有,出门就是水泥路,每天还有好几趟班车到镇上,生活很是方便,跟城里相差无几,我为什么要去你哪里呢?肆房沟才是我的家呀!(何军林)

 

  

    (作者系重庆科技报编委、《巴渝文学》主编,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行业报社长总编辑岗位合格证书,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新闻媒体作家协会理事,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会员。)


责任编辑:梦雪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