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在哨楼村,找寻有关黑龙滩的印记

来源:德阳散文学会 作者:李 艳 发布时间:2024-12-27 20:25:25

哨楼村是四川省仁寿县方加镇一文化村,历史上匪患猖獗,先民们在山上建哨楼,得名。

之所以称其为文化村,概因村里有点名气的点位都与文化有关。如:哨楼山上放哨的人一旦看见有匪情,就会打锣预警。打锣的地方在今哨楼村4组,曰打锣山;哨楼村自湖广填川后人气大增,习文习武均成风气,出了不少文武状元,如:第一位官归后在县城办教育的进士李春旺,清同治癸酉科武举人辜有闻……辜氏一族作为填川大姓,在村里留下了辜家宅院、辜氏族谱等。

在我所知道的很多传统村落里,能够容纳如此众多生动鲜活平民化形象的可谓绝无仅有。

乡村安静,但并不沉寂。2020年,为响应中央“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号召和“乡村振兴”要求,哨楼村人自己策划、建设、设计、施工了一座村史纪念馆。哨楼村忽然生出了新的光彩。

三年后某天,我因哨楼村建作家林来到哨楼村。走进村史馆,大为惊诧。深深地被一种弥漫着最善良、最传统而又十分坚定的气息吸引。尤其“红色哨楼”板块的“黑龙滩文化”。任何一个哨楼村人都知道,核心是“修建黑龙滩水库”。

1970年开始修建水库时的黑龙滩,和此时的黑龙滩起码隔着五十多年,但什么都不隔。

我仰头细看。然后从哨楼村出发,再次认识黑龙滩。

仁寿地处川西台陷龙泉褶皱车与川中台拱、威远穹隆接合部,地质特征决定了仁寿是一重度缺水地区。资料载:唐乾封二年,大旱,百姓断粮;宋绍熙二年,旱,三年复大旱,饿死者众;明嘉庆二十三年,七月至次年六月大旱;乾隆四十三年,大旱,遍立人市卖子女……水,死死扼住了仁寿人的咽喉。

时间定格在1970年春。仁寿县革委会会议室。

县武装部长,革委会主任崔二奎,县委副书记杨汝岱等领导,商议打穿二峨山,引都江堰东风渠的水,在仁寿修建一座大型水库事宜。

水库工程浩大,牵涉面广,需要全盘综合考虑。全县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是否具备?

当年河南林县修红旗渠,条件同仁寿一样,九年后终于建成了震撼世界的红旗渠,我们仁寿建一个大型水库,难道还不成?

林县人民“使高山低头,河水让路,引来漳河水,改变了林县人民世世代代缺水的面貌”。仁寿人也能够做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

林县提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完成了艰苦卓绝的红旗渠工程;山西提出“重新安排昔阳河山”,引发了全国学大寨,仁寿人也要有“重新安排仁寿河山”的气概。

商议结果,只要有勤劳勇敢的仁寿人,就能干成修建黑龙滩水库的大事。

领导的讲话自带信仰的光泽。人人在摩拳擦掌中迎来修建黑龙滩水库开工奠基:修建黑龙滩工程需要人,我们上!修建黑龙滩工程水利战士需要报酬和口粮,我们给!修建黑龙滩工程生活物资,我们筹!修建黑龙滩工程需要机具设备,我们造……陡然间,仁寿县从南到北变成了红旗的海洋。

这个千百年来一直固守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传统生活方式的农业小县,虽不知水库建设为何?但此时,眼见建设的人们虎胆豪侠铁骨铮铮,惊羡之后,却也自感天地正宽,无拘无束。

修建黑龙滩水库有一人需要特别提及即被四川人民称为草鞋书记的杨汝岱

杨汝岱1926年出生于仁寿县汪洋镇。因为缺水,仁寿的百姓不能体面地生活……杨汝岱从小就饱尝仁寿缺水的苦。

新中国成立后,杨汝岱因文化水平高和对理想世界的追寻,成为了县土地改革工作队队长,继而一路从仁寿县方加区委副书记,到四川省委书记,最终成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官至副国级。

仁寿决定修黑龙滩水库时,杨汝岱正在方加区委副书记任上,拍板的领导人里有他,以后带领百姓修坝筑堤的人里有他。没有激昂慷慨,却有一种走向自由世界的深沉执着的力量。

黑龙滩水库工程是个系统工程。大坝、输水隧洞、灌区渠系…..前前后后修建了15年。仅用的条石,就相当于从仁寿安砌了一条宽4m,厚0.4m的条石路到北京。

如此浩大的工程,除了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撑,还有当时大行其道的政治运动,让全县人民都喝上黑龙滩水,说这句话不容易,作出决定更艰难。

但杨汝岱懂得,完成工程的根本出路就是发动群众。黑龙滩水库工程要完成,最终还是要依靠仁寿人民。仁寿县100多万人,凝聚起来就是巨大的力量。这就是战天斗地、改变仁寿现状的力量!

杨汝岱还和过去一样,穿着一双草鞋,走遍了跟黑龙滩水库有关的山山水水。每到水库大坝、渡槽、隧洞等重要建筑施工前,他都要到现场听取技术人员和干部的汇报,而后鼓励大家。

语句间流动着饱满的精气神。人群中一个人从中撷取到了能量,另一群人又从这个人的描述中撷取到能量,相互传递着,传递下去,没有间隙。

五十多年啊,绝不是轻飘飘的。事实证明,黑龙滩水库工程造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实干、苦干、加巧干”的仁寿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以致将来都不过时。

哨楼村所在的方加镇当时叫方加营,也即直接受杨汝岱领导的乡镇。每当说起黑龙滩,老一辈的人便有道不尽的话语。

1970年7月1日,是黑龙滩水库建设史上值得记住的一天,黑龙滩水库工程正式开工。

一大早,空气中还有一丝丝凉意。来自彰加、富加、文宫、方加、钟祥和北斗六个营的2000名水利战士,胸前佩戴大红花,高举红旗,敲锣打鼓,齐声高唱革命歌曲,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赴那长满树木、丛林之地,山峦叠嶂、沟壑纵横的建设工地。

也许是因了杨汝岱书记的亲自领导,方加出来的水利战士,个个雄心勃勃,本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活着干,死了算”的决心,大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气势。

先期到达的,各营按指挥部事先分配的地段,用镰刀、斧头砍树木杂草,修建简易工棚。

山区气候多变,一会儿雨,一会儿太阳,每天工作十多小时,跑尺的在山坡上、沟谷里跑一百多公里,司镜的从早到晚站着,闷得像在蒸笼里,身上的皮蜕了一层又一层。女战士更苦,为了躲避蚊虫的叮咬,只好“全副武装”,身上的衣物从早到晚都是湿漉漉的……

营队里,每天琢磨的是怎样在不被别人知道的情况下多干活、多作贡献。以致于工地上常出现“英雄事迹”,却又不知是谁。这一作风延续到黑龙滩水库工程全部完成。

方加派出的常年工程队就有12个,参战人员3700余人。水库大坝主体采石和安砌、东干渠主体工程的白燕咀渡槽、打掛石渡槽、石龙沟一、二号隧洞、大地湾至白岭坳明挖暗拱和扶底扶坡工程、李家沟水库和方加干渠、向加支渠、金鸡支渠等渡槽隧洞工程,均留下了方加常年施工队的身影。

方加还成立了突击营,每年有一万多民工战斗在工地上……整个黑龙滩水利工程建设中,方加营一直是先进集体。吴树科、熊吉慎、杨玉文和廖正江获个人先进。

黑龙滩水库工程浩大,施工环境相对恶劣,就当时的技术条件,无论怎样防范,都难免出安全事故。到1977年止,因公牺牲133人,方加占了20人。年仅18、青春活力的朱德军便在其中。

目睹这一英姿,我难禁热泪。人生可以不成功,但绝不可以不追求。

一切切,往深里说,我觉得都是因了此地特有的文化。干旱导致饥荒,饥荒引来匪患,强烈的生存欲激发出斗争精神。

我在的村史馆还目睹了哨楼村的祠堂文化。两千多年来,辜氏、张氏、李氏等贤达,利用各自的家族祠堂,如《辜氏家规》中 “正直温良,严谨勤勉、静定简朴、谦逊操守”……使得重人伦、兴教化的良好风尚成为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村史馆这小小的空间,可以聚敛人气。我一直在琢磨这个水库的层次感:一代又一代的仁寿人受益于此,他们满是温暖故事的记忆在此交叠,直叫人感叹:人类困于局限,而又勇于超越,当真了不起。

一滴水可以折射世界的真相,哨楼村的背后,是时代的影像。

黑龙滩水库从拍板到修建,本身就是一批又一批以杨汝岱为首的、品行端庄饱读诗书、有崇高威望、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社会贤达,嘉言懿行,垂范乡里,努力涵育文明乡风的结果。

新世纪的精英一批又一批来到这里,不为表面的风风雨雨所惑,按照哨楼村自己的节律生长。这一极为重要的历史展望越来越显示出深远意义,时时在我的生命中回响。

 


责任编辑:杨东

上一篇:哨楼话“村”

最新资讯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