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部小说,使我联想到现实中的真人真事,并自然而然地与之挂钩,在我的阅读生涯中实不多见。最近,我有幸拜读了桥歌先生长篇小说《女监四月天》(《团结出版社》2019年7月版)后,心潮起伏,久久难平。监狱是个神秘的所在,一般老百姓是没有机会更不愿意进去的地方,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和知晓狱内的真实状况和生活情态,确实是个不错的路径。我深为我们社会主义新型监狱“化腐朽为神奇”的教育改造工作感佩不也,深为监狱人民警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无私奉献精神感佩不也!特别是被作品中的女主人翁――女子监狱六监区监区长凌荟颖的艺术形象深深打动。她,不就是现实生活中穿警服版的“林徽因”吗?
说来话长,在我读初中时,当我知道了林徽因这个人物后,我就在心灵深处把她作为自己的楷模(当时还没有“粉丝”这个说词),稍有闲暇就研读她的作品,言行举止尽其模仿,自知属于“东施笑频”也无所畏惧。遗憾的是,现在人到中年,也没有任何人言说自己像林徽因,外在不像,才华、气质、修养就更差远了。读罢《女监四月天》,我个人认为,凌荟颖的艺术形象,从外貌到气质、从才华到修养,与真人版的林徽因难分伯仲。
林徽因何许人也?估计当代90后和00后的一些“追星”男女还不十分了解。林徽因是民国时期著名才女,与当时的萧红和张爱玲并称为我国“三大名媛”。她不仅是著名建筑师,而且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等方面成就斐然。她出众的才华,倾城的容貌,加之情感生活也像“春天的童话”般幸福而浪漫。据我所知,我们这代人中好多女人都暗暗将其树为标杆。在我阅读过的众多文学作品中,好些作者都力争以林徽因为影子,但结果我都不太认可。而《女监四月天》中的凌荟颖,可爱、真实和立体,与林徽因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可爱,是凌荟颖艺术形象成功的坚实基础
凌荟颖生长在川西坝子都江堰流域一个县城的普通市民家庭。这儿山青水秀,气侯宜人,加之天生丽质,从小就是个美人坯子。由于家庭贫寒,适当的劳动锻炼,对其身段的均匀发育发挥了催化剂的作用。因为家教濡染,“乖乖女”的形象从小奠定。她读书认真刻苦,品学兼优,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班花”“校花”的桂冠非其莫属。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凭其真才实学,经公务员考试顺利进入s省女子监狱从事女犯教育改造工作。从凌荟颖的成长轨迹看,没有任何特殊可言,她是同时代我国中下层普通工农家庭子女成长轨迹的缩影。她的可爱,除其天生丽质外,就在于她从小就参与“适当的劳动锻炼”,严格而传统的家教和平日认真刻苦地学习。遗憾的是,当今好些人不懂“可爱”的真正含义,错误地把“漂亮”当成可爱。有的人为了所谓的“漂亮”,整天浓妆艳抹,奇装异服;还有的不惜花费巨资前往外国做整形手术,隆鼻、隆胸、隆屁股......这些靠“加工”添置的“漂亮”,我以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漂亮,更谈不上可爱。
人的审美并非只是外貌的漂亮与否,与可爱更有本质的区别。因为漂亮只是形容外表,很难包含内在。而可爱则是外表和内在的和谐统一。凌荟颖不仅外表漂亮,而且内在素质极高,在整部作品中显得十分可爱。首先必须承认,她确有靓丽的外表。凌荟颖一出场,作者对她的描写可谓匠心独运,用“惊艳”二字形容一点不过分。在对其外表长相和举手投足的“特写”后,紧接着又通过环境中的动、植物描写予以旁衬。待水到渠成后,直入正题:“这是一个美丽的女人。她叫凌荟颖。据说在大学里她就是名冠全城高校的才女加校花,且又因姓名跟民国时期名媛林徽因同谐,好些男生都叫她‘林徽因’。甚至有人背地里说她比林大才女更漂亮,更‘性’感!”作者的讨巧之处就在于,借用众人皆知的名媛形象,使读者头脑中的艺术形象有所借鉴和依存。与林徽因相似的漂亮女人,不用说怀春的男子,就连我这样的中年女人看了也是有那么一点点“羡慕嫉妒”,当然不存在“恨”哈!其次是她出众的才华。凌荟颖可谓才华横溢,警中娇女。书中有两处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一是她与监区同事兼闺蜜叶佳丽和欧阳白雪在养牛河畔散步闲聊中,竞能一口气背诵完林徽因的著名诗作《你是人间四月天》;二是她与爱人邱雨在散步时也毫不停顿地背诵出春秋战国时的文言文《左传》中的名篇《曹刿论战》。须知,没有扎实的文化功底和文学修养,是断不能背诵出如此深奥的古代文言文的;再次是她难能可贵的综合素养。综合素养就是一个人在心灵深处经历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过程后所达到的境界,约束着人的行为。任何一个人只有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才会被人尊重,也才显得可爱。凌荟颖在个人修养上虽不能说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但确实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当初到六监区任监区长时,面对教导员严谨的不合作态度和故意刁难的行为,她能顾全大局,妥善应对。面对监区内形形色色的女服刑人员,她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主张“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而深得女犯们的信任和喜爱。面对家庭矛盾,她又大气包容,以柔克刚。但在原则问题上,又依法依规,大义灭亲。当夕日的婆母和大姑姐犯罪入监后,她又不计前嫌,以德报怨,从而化解了双方心中的宿怨,实现了人性的嬗变。
真实,是凌荟颖艺术形象成功的源头活水
真实在文学作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准确程度。真实,是文学作品的生命所在。该小说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当代女子监狱中众多各具特色的女警察的艺术形象,特别是对凌荟颖的形象塑造,真实可感,灵动自然,既没有刻意拔高,也未出奇编造,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国监狱警察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光辉形象,又凸显了警察队伍中独特的“这一个”,因而读后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凌荟颖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又重点落脚在情感真实和细节真实上,通过情感真实和细节真实达到生活真实。
应当承认,作品中的凌荟颖情感异常丰富,她的心中充溢着无垠的爱意。对生活的爱,一年四季都是“四月天”。对事业的爱,初心不改,至死不渝。凌荟颖热爱监狱教育改造工作,将其作为终身事业予以追求。结婚后,当市长的婆母主动为其联系到大城市的大机关工作,她却多次予以拒绝。对父辈的爱,感恩戴德,巴心巴肝。父亲病逝后,对母亲十分孝顺,为了不让母亲受到爱女永远失去生育能力的打击,宁愿独自承受“主动提出离婚”之苦;对于巳经离婚的前任公爹,她恳求当其“儿子”,并愿意照顾到老。对爱人的爱,忠贞不二,死去活来。由于自身优秀,追求者甚多,她始终严守妇道;与爱人邱雨“被离婚”后,仍然守身如玉;邱雨牺牲后,伤心至极,痛不欲生。对同事朋友的爱,至真至诚,不含杂质。她为人正直阳光,乐于助人。护士小万为她多次“吃醋”误会,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自证清白,以至小万出国接受祖产,居然将“暗恋”之人托其关照。对女犯的爱,则将“爱”化为具体的改革措施,把女犯当作自己失足的姐妹,并采取多种措施和方法实施教育、改造和挽救,正如女犯兰竹在狱中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你们是人间四月天》一书的扉页上所说:“我曾经是一块顽石,是狱警把一颗爱心的种子播进了我的心田,让石头开出了耀眼的花朵!”
古人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情性,形诸舞咏。”情感真实是文学创作最直接的动力来源,它像一根纽带连接着生活中零散的创作材料;又如一座桥梁让读者与作家作品的思相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作者将满腔的情,浓浓的爱倾注在凌荟颖这一形象中,才使其光彩夺目,熠熠生辉,使人们在美感享受的同时,受到教育和启迪。
细节真实是文学形象的生命所在。细节,顾名思义,就是细枝末节,它是人物、情节、环境的最小单位,犹如人体的细胞。不管何种细节,都必须真实,真实才能逼真,才能传神。没有真实的细节,便没有形象,从而也就没有艺术。艺术的天堂,就在真实的细节之中。否则,它就不能启迪人们的认识,从而失去审美价值,成为作品的赘瘤。《女监四月天》的作者深谙此中之道,书中运用大量的真实细节描写,从而使凌荟颖这一艺术形象逐步清晰、丰满。比如凌荟颖与女犯邢雨曦第一次见面这个细节,就写得非常精彩。9名新来的女犯在六监区大院内站成一排,聆听凌荟颖的训话。凌荟颖站在队前,并不马上开口,而是注视着每名新犯的表情。跆拳道冠军出身的女犯邢雨曦对这种短暂的沉默很不习惯,于是小声问身旁的“二进宫”女犯潘金丽,对面站着的警察是谁?潘金丽用手拉了一下邢雨曦的衣袖,示意她不要说话。这时凌荟颖面对队伍厉声问道:“谁在说话?”停了片刻,凌荟颖降低语调缓缓地说道:“没有人敢承认?好,考虑你们是新犯,初来乍到,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原谅你们。”又停了片刻,凌荟颖突然叫了一声“潘金丽!”“潘金丽吓得浑身一抖,连忙道:‘报告警官,不是我,不是我……’‘我知道不是你,是你右边的那个高个子,叫邢雨曦吧?’凌荟颖一双锥子一样的眼睛盯着邢雨曦,邢雨曦傲慢地扭过头。”尔后,凌荟颖才开始作“自我介绍”,自我介绍完后再讲犯人入监后的注意事项。从这段细节描写可以看出三个问题:一是凌荟颖的聪明机智,既懂管理学又懂心理学。一开始不“训话”,而是用双眼“注视”众女犯;当发现有人在队列中说话和做小动作时,不是直接点出说者之名,而是“声东击西”;最后再点出说话者,并且用“一双锥子一样的眼睛盯着”,直到对方“傲慢地扭过头”。二是暴露了邢雨曦的轻浅和傲慢。 邢雨曦长得五大三粗,在书中属于“牢头狱霸”之类的人物,凌荟颖与她的第一次交锋就很独特。三是女犯潘金丽胆小怕事和爱耍小聪明的特性也跃然纸上。这种真实的细节,如临其景,如闻其声。对于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整部小说就是像这类细节描写串联而成的。
据我所知,当下有人认为,小说是虚构的文学作品,“是人工所为,就绝不可能天衣无缝”,不必强求细节真实。强调细节真实,就是对作品的“太过苛刻”。对此,笔者实在难以苟同。细节真实,对一部作品来说是极其重要的,非强调不可。试想,如果没有众多真实的细节描写,凌荟颖的艺术形象就达不到栩栩传神、呼之欲出之效,也就没有《女监四月天》的成功。由此可见,小说的生命所在,就是细节真实的生命所在。离开细节真实,小说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立体,是凌荟颖艺术形象成功的根本保证
所谓立体,就是具有多侧面、多维度的艺术形象。比如立体电影,就是将两影像重合,产生三维立体效果。当观众戴上立体眼镜观影时,就会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可喜的是,该书作者将这种艺术手段成功地运用到了文学创作之中,从多侧面、多维度塑造人物,使书中的人物形象更真实,更完整,更可信。
她品学兼优,聪明能干,但生活道路又波谲云诡。凌荟颖参加工作后,积极努力,勤于钻研,很快脱颖而出,在短短的5年中就从普通警察晋升为教育科科长。但她的生活道路又极为坎坷。早年丧父,母亲体弱多病。2008年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灾害中,母亲和哥嫂不辜遇难,留下一个8岁的侄儿由她抚养。她出生普通家庭,想过普通人的生活,可鬼使神差就嫁给了市长的儿子,做了市长的儿媳妇,错误地踏进了锦江市“第一家庭”的高档别墅。市长多次要她放弃女监调回城里工作以便照顾家庭,可她热爱女监“违抗”婆母“指示”闹得家庭关系很不和谐。为救女犯她不慎掉落山崖,不仅怀孕三月的孩子流产,而且丧失终身做母亲的权力。夫妻恩爱,但世俗偏见最终不得不违心拖与深爱自己而且自己也深爱对方的丈夫离婚。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准备与爱人复婚之时,又眼睁睁看着自己心爱的人儿英勇牺牲......在凌荟颖身上,成功与失败,欢乐与悲伤,幸福与痛苦,相互交织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看得人眼花缭乱,唏嘘不已!
她勤奋努力,成效显著,但工作中又坎坷曲折。凌荟颖从狱部机关教育科长调到“老大难”的六监区任监区长,她从实际出发,敢想敢干,大胆改革,却遭到重重阻力,搞得自己精疲力尽。首先遇到的就是“老资格”的教导员严瑾的阻挠。严教导员属“狱警世家”,思想保守,观念落后,但工作认真负责,绝对是个好人。两人在工作中的分歧和摩擦,给凌荟颖的诸多改革举措平添了诸多困难和阻力。其次是改造和反改造的斗争。女犯邢雨曦“越狱搜集证据”,居然跑到了市长家里。凌荟颖亲自出马,用智慧将其抓获;女犯兰竹悲观厌世,多次寻机“求死”,“跳楼”被救又“吞服剪刀”,凌荟颖勇敢施救险遭摔死山中;女犯潘金丽恶习不改,“勾引男狱警”后又搞“同性恋”,丢人现眼。凌荟颖反复做工作,力促其改邪归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后来严教导员经过实践检验,对凌荟颖的所作所为,从不理解到支持,从口服到心服,从而完成了艰难的思想转变和意识涅磐。众女犯在凌荟颖的教育感召下,认罪伏法,自觉改造已成风气,“老大难”单位成了先进集体。
她天生丽质,爱情甜蜜,但幸福中又命运多舛。凌荟颖与林徽因相比,均属于才情颜值双高的美女,其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均有一拼,但人生轨迹不同,爱情婚姻结局也不一样。用书中严谨的话说,在女人成堆的女子监狱内,“打她主意的人不下一个班。”这就充分说明喜欢她,暗恋她的男士确实很多。作品中安排了三位痴情者围在凌荟颖周边演绎了不同的情感纠葛,虽有模仿梁思成、徐志摩和金岳霖之嫌,但故事情节,人物分寸也还把握较好,对凌荟颖这一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起到了绿叶衬花之效。然而与林徽因的婚姻家庭相比,凌荟颖就显得不幸或曰悲惨得多。丈夫邱雨可算是人中精品,但他特殊的公安警察职业,又不可能天天陪伴在其身边;强势的婆母为了自身私利和传宗接代的陋习,非逼她调回城里照顾家庭不可,这给她内心又平添了几多烦恼和不快;凶恶又霸道的大姑姐在家中的恶语和恶行,使她在小产后都无法在家中“坐月子”;“被离婚”后,她只能暗自落泪,同时还要强笑着接受组织上的错误处分;最最悲催的是,经过多灾多难,眼看与心爱的人儿复婚在望,可后者又在自己的怀中永远闭上了双眼......夜深人静,掩卷沉思,作品中凌荟颖的艺术形象,就像电影画面逐一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久久挥之不去。好一个凌荟颖,既像邻家小妹,又似朋友表姐;既似单位同事对象,又像小舅他儿媳妇......既可爱,有时又很讨人厌;既聪明,有时又很爱钻牛角尖;既能干,有时又很任性固执......
综上所述,凌荟颖艺术形象的塑造,好就好在她可爱、真实、立体。她既有林徽因的靓丽、优雅、出众的外貌,又有林徽因的天赋、学识和才华,更有林徽因的品质、志向和修为。虽然两人所处时代不同,职业各异,生活轨迹和情感路径各有千秋,但两人给我的生活感悟和美学享受却是共通的,无穷的。(张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