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江临港工业园区,地处川南、黔北、滇东、渝西结合部,在这里,商业活动活跃,人流密集,人员结构复杂,诉讼案件高发。合江县人民法院临港人民法庭就坐落于园区内,因而也是“园区法庭”。
作为园区法庭,除了化解常有的“家长里短”纠纷,面临更多的是涉企业的经济纠纷。近年来,法庭始终坚持为民司法,忠诚履职,立足园区,护航经济发展,努力实现法律和社会效果双赢。
守好本心 断好“公道” 为园区企业保驾护航
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当好“园区法庭”。近年来,法庭不断建立健全与园区的沟通联络机制。针对涉园区案件的特点,提前介入,及时受理,快审快结,为涉民营企业纠纷案件提供高效、便捷的“一站式”诉讼服务。
合江县某建材有限公司是园区一家建筑材料加工、生产及销售的企业,最近两年,公司经常陷于“催款”难的困境。“受疫情影响,我们一有业务就会衍生出收款难的问题。”该公司法定代表人胡某说道。2020年4月,该公司因催收货款未获,将与其签订供货合同的某实业有限公司起诉至法庭,要求被告支付欠付的货款及利息等49.5万元。
临港法庭接案后,立即开启绿色通道,在立案后24小时内冻结了被告公司部分款项,并随即送达应诉材料,确定开庭时间。开庭当日,法庭组织双方进行庭前调解,不料被告坚称已超额支付货款,并提起反诉,要求返还多支付的货款、违约金等合计31.2万元。
双方争议巨大,举证答辩期限届满后,承办法官王江洪立即组织双方开庭。“两边都成了债主,谁真谁假?”简单案件一下子变得扑朔迷离、复杂起来。承办法官对25份证据材料一一核查,最终查明案件事实,果断作出判决,支持了原告的部分合法诉求,驳回了反诉原告的反诉请求,此案后经二审维持原判。判决生效后,法庭随即进行判后回访,得知被告未及时履行给付义务,法庭向某建材有限公司开具生效证明书,告知其尽快申请执行。目前款项已全部执行到位,公司合法利益得以保障。
近三年来,临港法庭已妥善审结涉园区民营企业案件488件,平均审理天数约29.5天,涉及标的5126万元。结合园区实际,法庭还推出了系列工作举措,为园区企业提供巡回办案、网上诉讼等便捷服务,还为企业量身打造预约开庭工作机制,有正当理由无法在确定时间出庭诉讼的企业,可向承办法官预约在假日、夜间或其他时间开庭,进一步方便企业,减少诉累。
当好参谋 做好“智囊” 将司法服务延伸到案外
“案结事了后,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跳出审判台,法庭外有大天地,临港法庭积极主动作为,将司法服务保障延伸到了案件办理之外。
2021年9月,临港法庭在办理园区四川某木业有限公司与员工刘某劳动争议纠纷案中发现,公司因管理缺失,合同期满后,未与职工续签劳动合同但继续保持用工关系,从而发生纠纷。案件办结后,临港法庭随即向企业发送司法建议,建议企业查找人事管理缺失的“症结”及风险点,并全面清理劳动合同,依法签订或续签合同,并举一反三规范劳动管理规章制度,消除隐患。收到司法建议后,该公司随即开展专项行动进行全面清理。“通过这个案子,我们也意识到依法经营,既是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也是企业自身的一道护身符!”该木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杨某说道。
“对于部分中小型企业来说,依法经营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临港法庭庭长王江洪介绍道,“我们为他们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希望帮助他们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诉讼成本。”
以法作“桥”,用法为“器”,临港法庭三年来开展“菜单式”送法进园区进企业20余次,组织召开企业交流座谈会13次,广泛听取企业司法需求及意见建议,为企业送上“一对一”法律咨询服务,进一步提高企业守法经营意识及风险防范能力。
此外,临港法庭联合园区管委会建立了园庭联动联络机制、园区企业纠纷以案释法机制,三年来定期向园区管委会通报涉园区企业案件情况分析报告13份、基层治理工作动态9期、发布典型案例7个,在园区常态化开展巡回审判、巡回办案活动405件次。“与法庭的沟通联络机制,让主管部门对辖区企业情况有了更深入全面地了解,为园区整体规划发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园区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鞠德文说道。
践行初心 为民司法 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作为最基层的人民法庭,临港法庭不仅要妥善应对复杂的涉企业经济纠纷,也要圆满化解“家长里短”的涉民生案件。在这里,为民司法成为了实实在在生动而具体的司法实践。
2021年,临港法庭受理了一起离婚案件。在审理过程中,法庭了解到被告张某在贵州省安顺市某村,但其拒不配合提供通信地址,也不同意电子送达应诉材料,且张某老家地处深山,常常无通讯信号,导致案件的送达工作陷入僵局。为充分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承办法官一次又一次耐心地与张某沟通,了解诉求。在得知张某现从事的工作请假困难,且距离较远,无法到庭领取应诉材料后,法官征求了双方同意,决定前往远在500多公里外的张某工作所在地进行送达和调解。
当天,结束上午的案件庭审后,法庭干警便动身前往,直至晚上一行人才赶到了张某所在地。此时天已渐黑,干警们马不停蹄地开始了调解工作。有了庭前无数次的沟通,很快就掌握了双方的心理症结和具体诉求,在与原告多番电话沟通调解情况下,双方当事人终于达成一致调解意见。调解完毕,已是晚上10点多,借助手机电筒几束微弱亮光,被告在调解笔录上完成签字、捺印,该纠纷圆满化解。
“法庭多想一些,多做一点,做到位一点,群众就能感受到不一样的司法温度,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满意指数,值得。”案件承办人事后总结道。
一直以来,临港法庭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定分止争、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乡村振兴的作用,积极推进诉非衔接工作机制,2016年以来,通过驻庭人民调解共成功调解民商事案件714件,调解成功率达72%以上,让矛盾纠纷在进入诉讼程序前得到有效化解,实现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
同时,法庭依托“一镇一法官”工作机制,在白鹿镇、榕山镇均设立“法官工作室”,将法庭工作延伸到辖区每一个乡镇。每逢赶集日,干警便到法官工作室驻地办公,接收诉讼材料,就地立案、组织调解等。“这样一方面能够方便群众诉讼,减轻群众诉累,另一方面也能最大限度地将纠纷解决在一线,化解于萌芽状态。”王江洪说道。
近年来,临港法庭先后获得“四川省法院系统先进集体”“全省法院优秀人民法庭”“市级文明示范窗口”“市级三型法庭先进集体”“全市人民满意人民法庭”“服务企业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康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