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李志君:为“不褪色”的热爱努力 促矛盾纠纷高效化解

来源:眉山市东坡区人民法院 作者:曹澜曦 发布时间:2022-09-10 11:21:51

“口齿伶俐,思路清晰,李老师的调解工作总是很出色,要说佩服谁,她是我脑海里第一个蹦出的人。”

2020年10月,在东坡区司法局通惠司法所退休后的她怀着对工作的热爱与负责,来到东坡法院调解中心从事诉前调解工作,从业两载却已然成为了群众心目中的“调解能手”;不断总结与实践,用她那饱满的工作热情感染着身边所有人,她就是东坡法院人民调解员——李志君。

image.png

妥当处理 做好群众“解忧人”

“不管什么案子都具有共性,让群众满意是我首要的事”。李志君用脚踏实地的工作真正践行了这句话,在别人那里处理不好的案子,到她这里也总能处理妥当,有人说她是“接地气”的“解忧人”;有人说她是法院工作的“和事佬”,但无论是什么,她只想用自己的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

在一起变更抚养权关系的案件中,由于夫妻离婚,孩子一时接受不了,导致小孩在学校成绩不好,并多次割腕自杀,当小孩母亲知道这些后立即找到孩子父亲想要变更抚养权关系,当时父亲坚决不同意。李志君在接案后立即展开调解工作,通过孩子母亲联系到小孩,并单独在电话里与其沟通了解其真实想法,后多次与其父亲做工作,最终变更了抚养权,后来的回访中了解到,小孩表示现在自己很幸福,也很开心,成绩也得到大幅提升。

“小孩性格变得开朗,成绩得到提高这就是对我工作最大的肯定。”李志君说着点点头。

李志君说过最多的便是“全心全意对他们负责,为当事人着想。”退休后的她从来没有想过“躺平”,而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发光发热,用自己的余热温暖着每颗心,照亮着身边人。

将心比心 打好调解“两套拳”

在调解过程中,李志君也总结出了自己的两套方法,一套是以“情理”为抓手。在一起民间借贷纠纷中,原告在其父亲的要求下联系到某养老院,缴完费用后不久,该养老院宣告关闭,原告的费用未退还。李志君想方设法找到被告,多次以“换位思考”的话语带动被告,在李志君不懈怠的调解下,被告将退款送到了法院,李志君第一时间将这笔费用交到了原告手中后,原告十分感动,连连道谢。

李志君回忆道:“这个小伙子真的十分孝顺,因为不好意思表达对父亲的感情,很多时候都会找到我倾诉。”微信上跟这位“知心姐姐”沟通,对于小伙子来说李志君不仅仅是帮助过自己的调解员,更是一个值得信任的朋友。

另一套则是依靠“经验”。李志君自述道,许多时候拿到案子,她的脑子里会“飞”出无数的想法——从哪里入手、怎样突破、拐点的设置在哪里,这些都像是大脑自动输出一样,会根据不同的案子设定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多数的案子在我这里已经被分门别类地装在每一个‘抽屉’里,有人问我为什么总是可以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办法,我就会告诉他们,要勤于思考,总结经验,案子办的多了也就会有很多奇妙的方法。”

image.png

心存热爱 助力调解“无痕修复”

下班,骑上单车,找到当事人,做调解,这一系列操作成了李志君的常态,除了上班的时候,下班后的空余时间,她也从未闲着,对于这份工作已经变成了她的热爱,用“专一”践行着为民担当。

一件离婚案,原、被告结婚二十多年,在此期间,被告将原告当成“出气筒”,会因家庭生活琐事对原告大发雷霆,且还砸坏家中的家具电器,被告的所作所为,令原告对这段婚姻感到失望,遂向东坡区人民法院起诉离婚。

为挽救双方二十余年同甘共苦建立起来的家庭,也为规劝被告悔悟自新,调解员李志君不惜牺牲个人假日休息时间,组织双方进行了调解。在了解双方情况后,李志君同传统文化老师一起向双方讲解了有关家道家风及传统文化。经过大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讲解和不懈努力,双方当事人脸上终于绽放了笑容。

“李老师对待当事人真的非常耐心,细致,我们都为之自愧不如,当然,她身上还有一点非常难得的,是她从来不言放弃,在她的坚持下,我们也总能调解好件件纠纷。”同事们对她的评价也都充满敬意。

一直以来,李志君始终秉承自己“依法调解、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运用道德和法治相结合,圆满解决了1000余件矛盾纠纷。夫妻双方破镜重圆,重归于好;当事人与调解员挥手道别,道不尽心中感激;感情的修复,脸上挂满笑容;这就是李志君一路以来都在做的努力,更是她为之奋斗的动力。

(曹澜曦)


责任编辑:杨睿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