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山世界第一高立佛,隐藏在茶竹相间的山谷,云雾缭绕的山下,大小龙溪交汇处,是“烟雨龙华”古镇。这里有千年难以解开的谜团、鲜为人知的传说、人熊和睦相处的故事……
龙华山清水秀、壮美村落、天然氧吧令人神往,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脱离贫困,走向小康,迈向富裕,这离不开脱贫攻坚的党员干部,也离不开小镇法庭干警们守护“枫”景。
龙华人民法庭2020被全市确定为首批“枫桥式人民法庭”,八零后法官杨东升带领一名助理、一名书记员和法警,走村入户,苦口婆心,与地方党政合力唱响了和谐之歌。2020年共计受理案件197件,调解撤诉121件,调撤率55.84%。
“疫”起度过——服务不停
去年2月,新冠疫情正在肆虐。2月18日,法庭的电话响了。“杨法官,我与王某民间借贷纠纷案,能不能帮我处理,王某不还我钱,还把我们拉黑了……”。电话里的彭某很着急。
“虽然是疫情间,我们会想办法尽快……”东升翻阅案件发现王某8万元借款拖欠十年之久,随即通知王某到庭送达文书,询问情况,通过电话连线“非接触”方式,经过长达三小时沟通,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第二天, 一场“隔空”离婚案在屏山法院开庭,“鉴于当前疫情的严峻形势, 你们的案件用微信小程序进行远程开庭……”东升电话征求意见得到双方当事人同意。他指导当事人注册账号登陆小程序,完成了首个“云审判”案件。后来屏山融媒体中心对他进行了专访。
为了推广“四川微法院”立案,他们送法走进茶园……
自创建“枫桥式法庭”至今,法庭“云上法庭”调解审理36件,方便了在外地务工的当事人,让老百姓感受到智慧法院的实惠。
一起化解——难题不退
看似温柔的杨法官,面对困难和问题,铁骨铮铮,绝不退缩。但他绝不是蛮干,讲究方法艺术,让很多疑难问得以化解,去年中都镇一起长达42年的纠纷在他努力下,成功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
2020年2月27日,屏山县政府门户网站一则《历史问题一朝结 诉调对接润民心》的消息。消息说,“纠纷长达42年之久,争议较大,龙华法庭第一时间邀请中都司法所共同组成工作组对该案进行调查走访和研判,本着减轻当事人诉累,力争将矛盾化解在诉前,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思路,决定把调解作为本案的首要选择。”
2020年2月26日,经过工作组4小时的释法说理,双方在平等自愿互谅互让的基础上达成调解协议。后协议通过司法确认依法作出民事裁定书,保障协议双方合法权益。
“只要解决了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我就开心”,东升没有豪言壮语,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党员在党旗面前的庄严承诺。
一起研讨——党建不离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东升在基层矛盾化解中的最大收获。
基层开展诉源治理,法庭不能单打独斗,离不开党委、司法所、派出所等基层站所的支持。龙华人民法庭在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过程中,与兄弟站所紧密联系,既干好了工作,也在工作中促进了共同进步。
早在2019年,通过与基层司法所、派出所长期合作,法庭总结出了“1+2”工作模式。对于法律关系简单,又具有普遍性问题,法庭邀请司法所助力,实行批量解决纠纷,有效降低诉讼成本。容易引发矛盾并发生斗殴,对对立性、冲突性强的纠纷邀请派出所助力,可以有效防范矛盾恶化,避免升级。对于更加疑难而对抗风险更大的,则“两所一庭”的同志同时参加。
“两所一庭”成为龙华人民法庭合力解决纠纷的主要模式,但不能忽视基层其他调解组织的作用,法庭积极争取党委支持,通过对基层调解组织的指导,发挥基础调解组织作用,可以有效将大量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2019年12月15日,袁某与屏山县龙华镇中埂村某组组长余某签订建桥合同,修建便民桥一座。工程完工后,因便民桥质量瑕疵问题,双方矛盾激化,工程款催收遥遥无期。
2020年起诉到法院,双方结怨已久,情绪激动,多次调解无果。3月10日,杨法官委托龙华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次日,龙华镇党委领导牵头由综治办综治员、人民调解员、村民委员会成员,与法官现场协同调解,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释法说理,促使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通过不断探索完善,龙华人民法庭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逐步形成了“1+2+N”诉源治理解纷新模式。即 “1个法庭, 2个基层站所(司法所、派出所), N个多种解纷模式”,充分发挥法庭、司法所、派出所作为前沿阵地“桥头堡”作用,通过“党建+审务”诉源治理工作站有效衔接 ,联合“四员”(即综治特派员、司法助理员、人民调解员、特邀调解员),充分发挥律师调解、人民调解、商事调解、行业调解等多元解纷服务资源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司法服务。截止2021年3月,龙华法庭通过“1+2+N”诉源治理解纷新模式已化解疑难复制的基层矛盾纠纷7件,通过司法确认案件11件,极大的发挥了新时代枫桥式法庭的先锋作用,将大量的矛盾就地化解,就地解决,传承和发扬了新时代枫桥精神。
(丁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