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回到彝乡最需要的地方书写赤诚初心

来源:盐源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卢苗苗 刘晓琼 阿呷金洛 发布时间:2020-08-28 16:38:56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家乡,不眷恋生我养我的热土;每一个小小的我,放不下的总是故乡的人、情、事。对于凉山儿女来说,凉山的温度,凉山的风霜,凉山的贫穷,凉山的无奈……都是他们心中的无限牵挂。

1.jpg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无数彝乡儿女从四面八方火速回到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凉山,誓言“捧着一颗决心来,不胜贫困不罢休”,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扎根家乡基层、矢志奋斗,为家乡决战脱贫攻坚汇聚起磅礴力量。

2.jpg

2018年,是凉山脱贫攻坚战役形势发生根本变化的一年。就在这一年,四川省选派精兵强将驰援凉山,政策供给力度之大、综合帮扶力量之强、覆盖范围领域之广前所未有。5月初,为支援凉山打赢脱贫攻坚硬仗,省委决定在前期选派2000余名帮扶干部的基础上,再新增派一批精兵强将驰援凉山,对口帮扶11个深度贫困县。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凉山彝族姑娘杨婷婷主动向所在单位泸州市江阳区法院领导请缨,“我去!我有基层工作经验!我懂彝区风俗习惯,我去最合适!”同年7月,杨婷婷如愿以偿,踏上了脱贫攻坚的宏伟征程,来到了盐源县白乌镇白乌村。

“真心为民”的彝家姑娘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3.jpg

“我是彝家儿女,回到自己家乡大凉山尽一点小小的力量,最是应该的”。杨婷婷是凉山州昭觉县人,对于盐源县白乌镇白乌村,她还是生人。初来乍到,白乌村简陋的住宿条件、萧条的乡村景象、陌生的人群没有让她怯而退步,反而更加坚定了她扶贫的志向,“让每一个村民过上好日子,保证脱贫的道路上每一个村民都不掉队。”这番话对杨婷婷来说绝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扶贫要扶到实处,要让贫困群众切实感受到脱贫攻坚的巨大福利,就要深入把握贫困群众最需要什么、最在意什么,找到贫困靶心,精准施策。

一来就是决战,一来就得冲锋。来到村上,顾不上休整,利用会彝语、懂彝区风俗的优势,杨婷婷在小队长带领下挨家入户,一一对本村人进行了解,从贫困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入手,找到“靶心”——“吃得饱不饱”、“穿得暖不暖”、“住得好不好”、“上学难不难”,并逐一消除困扰贫困群众生活的痛点与难点。

4.jpg

“阿普(爷爷)、阿妈(奶奶),身体好不好?柴米油盐家里都够用吗?安全饮用水、稳定持续电源有没有?儿女都孝顺吗?家里还有哪些困难?”……以每一次走访为帮扶切入口,杨婷婷充分利用自己懂汉语、彝语的优势,用双语开展工作,与当地村民交朋友,成为了老乡们的知心人。走访中,她无细不问,把每一家的实际情况与困难记录在自己的随身笔记本中,回到宿舍后归类整理,逐一进行标记,如“哪些事情可以立马为村民解决,哪些事情需要多方协商后解决”。   

5.jpg

7月14日一早,盐源县城灰雨蒙蒙。一身运动装的杨婷婷奔走于县残联与县医院之间,半个主城区的距离。由于时间紧,来回快速行走,顾不上拍去满裤腿的泥泞,气喘吁吁地将白乌村6组村民邱巫呷扶到诊断室检查,按照医生的叮嘱帮助邱巫呷完成检查程序。

6.jpg

邱巫呷是杨婷婷所帮扶村的村民。在一次走访入户中,她无意间了解到邱巫呷的生活困境。几年前,邱巫呷的外地丈夫不幸在车祸中去世,失去“顶梁柱”的邱巫呷伤心过度,导致精神失常,遭到婆家嫌弃,并把年幼的儿子带离邱巫呷。遭到双重打击的她不得不被在盐源老家的哥哥接回老家照顾。几年间,精神奔溃的邱巫呷身体开始萎缩,手臂不到正常人的一半,听力、视力、智力急剧下降,说话只能只言片语,旁人对她大吼大叫也基本没反应,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哥哥无形之中加重了负担。一家人在三年前就想到了到县里为邱巫呷办残疾证,最终无果而回。对于村民来说,评残不是一件易事,在哪评,需要走哪些程序,他们全然不知。在杨婷婷的帮助下,她带领邱巫呷到县城评残。杨婷婷事先与评残各部门联系后,悄悄地缴纳了评残费,把邱巫呷接到残联领表,再带到医院进行检查。经过两天的检查办理,邱巫呷终于拿到了残疾证,民政上给予二级残疾人员的困难补助也或多或少会给她减少了负担。

7.jpg

心有大我、心有大爱,方能赤诚干事,也定能在全社会传递更多正能量。在扶贫的每一天,不论大事小事,杨婷婷认真对待,用心、用情为村民办事。针对十分棘手的控辍保学工作,经过三番四次的走访与劝说,她与驻村工作队成功将该村六组刘巫呷家已出嫁未满18周岁的女儿刘呷呷重新劝返回到学堂,同时对该村零到七岁未入学一年级和已入幼儿园的儿童进行全面信息“学前学普”录入,劝返未入园幼儿4人。

“善解民意”的彝家姑娘

除了是驻村工作队的成员,杨婷婷还担任了白乌村的“四治专员”,协同当地党委政府开展治愚、治病、治毒、治超生等扶贫工作。

8.jpg

入户调查、登记了解情况就是她的日常工作。走访过程中,杨婷婷发现,毒品在大凉山比贫穷更可怕。大凉山是西南地区毒品重灾区,越贫瘠的地区,吸毒人数越是久居不下。白乌村全村在册吸毒人员就达54人,3人死亡,禁毒防艾任务迫在眉睫。杨婷婷不仅为村民送上禁毒防艾的法律宣讲课,发放禁毒防艾宣传单,提醒村民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还向村民宣讲了扫黑除恶专项应知应会基础知识,鼓励村民参与进来,共同建设平安幸福美丽的白乌村。

杨婷婷怀揣着一颗赤诚之心来到白乌村,虽然只是做一名“四治专员”,但她特别珍惜这段经历。她说,能够为凉山彝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我感到无比自豪,让白乌村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是我的职责所在。

9.jpg

既然选择了扶贫,便只顾风雨兼程。行走在白乌村的蜿蜒小道,杨婷婷眼里满是这里的老乡,心里装的全是扶贫的事儿。在下村走访中,杨婷婷认了“穷亲戚”——彝族“阿普、阿妈”(爷爷、奶奶)。两位老人虽是非贫困户,但家庭条件依然不容乐观,住的土胚房属于危房。介于住房安全,政府要对村上的危房进行改造,可老人死活不愿意搬出住了一辈子的老房子。当时,杨婷婷也十分纳闷,“政府要给他们修建安全的新房子,老人怎么不愿意呢”。为了了解老人不愿修建的原因,杨婷婷自掏腰包,在镇上买了米、油等日常生活用品来到老人家里探望,坐在火塘旁边用彝语与老人拉起了家常。通过了解,原来老人一是担心修建的房子里没有火塘,不能坐在火塘边喝茶、煮饭、取暖(彝族生活习惯),二来担心政府把房子拆了,就不给修了。得知原因后,杨婷婷立马从镇上给老人买了电热水壶和电暖器,手把手教老人使用方法。在熟悉使用这两样电器后,老人乐呵呵地说道:”不担心了,不担心没茶水喝了!“与此同时,在劝说中,杨婷婷向老人保证,”这房子是一定能修好的,如果政府后续不修,她自己出钱也给他们修好“。在杨婷婷暖心的帮助与保证下,老人搬出了老房子,暂住儿子家。据了解,目前老人的土坯房已经拆除,新房修建很快就会动工。

帮扶贵在精准,贵在与民心相通。每一个帮扶干部的涓滴之力汇聚起来,必生成洪流,必定会带给百姓篝火一样的温暖。在这场征程中,杨婷婷始终坚信,“无数人为脱贫攻坚战奋斗,无数彝家儿女又回到凉山战贫,这暖流,必定让凉山贫困的‘地盘儿’日渐缩小直至消失,让凉山的美好生活指日可待。”卢苗苗 刘晓琼 阿呷金洛


责任编辑:唐方琼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