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中关于财产的继承方式、继承顺序、继承时间做出了相应的规范。一般来说继承都是按照被继承人的遗嘱进行的,当被继承人没有遗嘱或者遗嘱有瑕疵时,就需要根据法律来确定继承的顺序以及继承的范围,发生继承纠纷时,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依法判决。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继承人的范围包括以下两种:法定继承人。法定继承人,是指依照继承法的范围和顺序直接承受被继承人遗产的继承人。法定继承人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法定继承人取得继承权的根据是继承法的直接规定。法定继承是由直接规定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和遗产分配原则的一种继承方式。法定继承人就是按照这种方式继承遗产的人。这就决定了法定继承人取得继承权的唯一根据,就是《民法典》的直接规定。
第二:法定继承人的范围通常以继承人与被继承人之间既存的婚姻、血缘和家庭关系为限。 我国法律规定,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公、婆或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女婿,才能作为法定继承人。这些继承人或者与被继承人具有婚姻关系,或者具有血缘关系,或者属于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关系。
第三:法定继承人依一定先后顺序继承遗产。法定继承人并非都同时取得遗产,而是按照法定的先后顺序依次继承。我国《民法典》规定,法定继承的顺序有两个:第一顺序和第二顺序。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法定继承人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有第一顺序的第二顺序继承人无权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的才由第二顺序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