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提升服务群众水平 隆昌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

来源:四川法制网 作者:李忠福 发布时间:2021-06-14 15:24:46

“这些宝宝小布鞋和毽子,送给为社区服务的志愿者。”近日,隆昌市富顺街15号的余桂琼老人到金鹅街道富顺街社区,将闲时和邻居做的这些小物件捐送到社区。

小物件.jpg

余桂琼老人和邻居送到社区的手工物件

  

走进富顺街社区,近6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宽敞明亮,便民服务大厅、多功能文化活动室、综治中心、妇女儿童之家和会议培训中心一应俱全。

“这是新建的党群服务中心,办公空间最小化,服务功能最大化。”社区党委书记张莉说,在党群服务中心有效实现便民办事面对面、服务沟通零距离。

图四.jpg

  面对面为群众服务


图二.jpg

服务群众零距离

  

便民事项公示公开、代办服务承诺公开、特殊人群预约上门服务,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这只是隆昌在党建引领城乡社区治理方面的一个缩影。
 在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增强社区治理统筹协调功能?提高社区公共服务能力?
 近年来,隆昌市坚持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为重点,以各党组织互联互动、共建共享为关键,以区域共治为目标导向,破解社区治理难点,疏通服务堵点,探索城乡社区治理,不断提升服务群众水平。

   党建引领到小区


  在古湖街道观湖社区,便民服务、居务和党务公开公示栏让人一目了然。在嘉和宽庭小区,“廉花厅”“法理堂”“家风展示厅”“小马工作室”等,为群众排忧解难、调解民事纠纷、学理守法等务实亲民举措,犹如红色细胞,延伸到各小区楼栋。

图三.jpg

社区党员和群众联手包粽子

 

围绕宜居、健康、平安、书香、便利、廉洁“六型社区”建设,畅通社区运行机制,提升社区服务效能。建强小区红色细胞;摸排小区直属党员、机关在职党员、离退休干部党员、流动党员等四类党员,组建小区楼院党组织,推动小区党组织成员与业委会、“自管委”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实现小区重大事项党支部提议、党员大会商议、业主大会决议,形成内容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的议事协商制度,全面加强党组织对小区各类自治组织的领导。


   多方联动共治共享

 
  在开展城乡社区治理工作中,组织联建、党员联管、人才联用、阵地联建、活动联办、需求联应的“六联”载体,聚合起共建共治资源。
  搭建区域化党建工作平台,推动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成立“大党委”,吸纳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兼任“大党委”委员,并签订共驻共建协议,社区一对一发送需求清单,驻区单位主动认领社区建设项目,服务社区居民。
  建立党员参与社区治理考核评价办法,将在职党员参与“双报到”、认领“微心愿”等情况,纳入驻区单位年终目标考核,引导在职党员组建城市社区服务队,在小区楼栋悬挂党员标识。

图五.jpg

书画工作室


在阵地联建上,党建、教育、文化等阵地相互开放、互联互通,小区活动有场所、有队伍、有载体、有机制,建立“红星驿站”,设置阅览室、“绿色网吧”“道德讲堂”等功能室,组建“黄位民志愿服务工作室”“青春合唱团”“象棋协会”“廖斯明书画工作室”等社会团体,为社区居民服务。


   用心用情开新局


  自治增动力、法治破难题、德治树新风、智治提质效……隆昌以“四治”促进社会文明和谐。

图一.jpg

和谐邻里情


元亨花园小区是老旧小区。过去,脏乱差现象普遍,矛盾纠纷多,群众意见大。在党建引领城乡社区治理中,小区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建立“小区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联动自治,引导小区党员、居住党员和在职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职责,接受居民监督。经过努力,小区矛盾纠纷调解次数从2018年的37次下降到2020年的4次,做到“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小区成为和谐小区。

桂花园社区创新社区治理工作思路,突出党建核心、培育孵化本土社会组织及社工人才培养、引进专业社会组织、多元参与六大行动,夯实社区治理根基、提升服务理念和社会化工作水平,取得成效。

隆昌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隆昌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用心用情用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不断开创城乡社区治理新局面。(李忠福 /)


责任编辑:梦雪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