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笔者在峨边彝族自治县杨村乡四坪村蔬菜大棚基地里随处可见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基地打工的身影,他们有的负责番茄、生姜等蔬菜起苗、运送,有的负责摇大棚覆盖薄膜,随时掌握大棚内温度和湿度,还有的负责移栽幼苗、除草等,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有条不紊。他们纷纷在家门口当起了农事“钟点工”,既鼓起自家“钱袋子”,同时,也为种植大户们解了农忙时节人手紧缺的燃眉之急,成为峨边春耕战场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杨村乡四坪村大棚)
“前两年都外出务工了,由于家里老人需要照顾,加上家里的承包地流转了,今年村两委干部推荐我到基地务工,既照顾了家庭,又增加了收入,两全其美。这几天基地负责人安排我们在移栽番茄和生姜秧苗,一天能挣100元左右......”。正在移栽秧苗的四坪村当地村民高兴地说。
(大棚种植番茄苗)
近年来,峨边彝族自治县委、县政府结合脱贫攻坚推进,利用兄弟省、市、县(区)援彝资源,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防止返贫现象发生,积极鼓励农村土地适度、规模流转,在提高土地综合收益的同时,鼓励农民就近务工,实现了从“一产”向“三产”的转变。全县农村种植、养殖大户日益增多,春耕时节急需短期务工人员来务工,随叫随到、工资适中的农事“钟点工”便应运而生。
自治县农业农村局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不断创新农民增收方式,为农民增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优质高效服务。鼓励辖区内乡镇、村组、农户通过置换、承包、“招租返聘”等多种经营模式,打破村、组、农户界线,集中连片推进土地流转。不仅提升了土地的规模经营效益,而且让一部分农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农民与承包人的双赢。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新型经营主体中农业合作社家490家、家庭农场96家、农业企业93家,吸纳就近务工人员近3000多名,按每人每天工价70-100元不等计算,全年就近务工农民增收270万元以上。(赵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