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今日6时起 内江四区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来源:内江市疫情指挥部 作者: 发布时间:2022-10-01 05:57:04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9·08”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防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为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内江市应对疫情应急指挥部决定自2022年10月1日6时起,市中区、东兴区、内江经开区、内江高新区在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现将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单位等有序恢复工作秩序和生产经营。社会车辆正常通行,公共交通按行业规定有序恢复运行。乘坐高铁、跨市(州)长途客车需查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二、严格做好学校疫情防控普通中小学、幼儿园于108日开始有序返校(园)复学,高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按照省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确定的时间逐步有序开学。严格落实校园疫情防控各项措施,重点核验师生员工、第三方服务人员及共同居住人员返校前“53核酸阴性证明。学校师生员工返校后,以学校为单位每天抽检20%,每周全覆盖1次核酸检测。

 

三、常态化开展核酸检测。进一步优化便民核酸采样点设置,每周至少组织1次全员核酸检测;与外省毗邻村、镇(街)每周开展2次全员核酸检测。高速路口、高铁站等卡口核酸采样点提供24小时采样服务。交通运输、餐饮服务、宾馆酒店、商场超市、快递外卖、农贸市场、药店等重点行业、重点人群每两天开展1次核酸检测。对未按规定参加核酸检测人员实施赋码管理。

 

四、加强重点场所和机构管理。各类公共场所、单位、企业、小区要严格执行戴口罩、一扫四查(即扫场所码、查核酸阴性证明、查健康码、查行程卡、查体温)等防控措施,安排专人加强入口和场内管理。农贸市场、餐饮企业、商场超市按照限点、限流、一扫四查等规定有序开放。室外景区景点、游乐场所、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严格落实限量、预约、错峰前提下有序开放。酒吧、歌舞厅、洗浴场所、棋牌室(麻将馆)、网吧、电子游戏厅、密室逃脱、剧本杀、健身房、游泳馆、室内体育场馆等各类空间密闭、休闲娱乐场所暂停开放。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精神卫生福利机构继续实行封闭管理,可预约探访。

 

五、加强聚集性活动管控坚持非必要不举办、能线上不线下原则,暂停大型会议、培训、会展、文艺演出、坝坝舞等聚集性活动。确需举办的,按照谁组织、谁负责,谁举办、谁负责原则,制定疫情防控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参加活动人员需扫码、登记,实行“32。倡导少聚集、少外出,减少不必要的聚餐聚会,红事缓办、白事简办、宴会不办。

 

六、严格离内和来(返)内人员管理离内人员须持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和健康码绿码。倡导市民国庆假期就地过节,尽量减少跨市(州)出行。省外来(返)内人员严格落实入川即检,省内市外来(返)内人员严格落实入内必报7天内有中高风险区和涉疫城市旅居史的来(返)内人员,以及与病例轨迹重合的人员须第一时间主动向所在社区和单位、入住酒店报备,并配合落实防控措施。各交通卡口要加强涉疫地区来(返)内人员、货物的排查,做到人、物同防,严格全流程闭环管理,持续加强外防输入工作。

 

七、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四方责任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并于103日开展一次全域社会面环境消杀工作各行业主管部门要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全面加强本行业疫情防控工作。各企事业单位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持续强化本单位人员和场所疫情防控措施。市民要严格落实个人和家庭防控责任,主动履行疫情防控义务,主动配合一扫四查,按要求进行核酸检测,科学规范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多通风。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及时按规定就医,不带病上班、不去公共场所。

 

八、继续严格执行分级分类管控措施。居家隔离、居家健康监测人员密集区域、临时管控区域由属地加强管控服务,具体实施办法由属地疫情防控指挥部制定。

 

当前国内外疫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我市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依然较大。请广大市民朋友继续自觉遵守防疫各项规定,主动配合防疫工作,共同守护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如有需要,请拨打12345热线咨询。下一步,将根据国家、省有关防控政策要求和疫情发展形势,适时调整相关措施。

 

特此通告

  

内江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

疫情应急指挥部

2022101


责任编辑:梦雪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