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眉山东坡:文明祭祀 让这个清明节更“清明”

来源:东坡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豆玲惠 发布时间:2020-04-03 16:14:32

又是一年青草绿,又到一年清明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的清明节注定与往年有所不同。为了有序引导群众文明祭祀,寄托哀思,东坡区各地移风易俗,大力推广云祭祀、鲜花祭祀、预约祭祀、家庭追思会等各种文明祭祀模式,尽可能减少人员密集和流动,以实际行动支持疫情防控。

网络祭祀 在“云端”寄托哀思

4月1日,李女士正在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东坡祭拜逝去的英雄先烈。“前两天在网上看见了可以云祭祀的新闻,便在网上给东坡区的这些英雄们送上了一束鲜花,以前没有机会去实地祭奠,现在就很方便了,每个人都能在‘云端’向他们致敬。”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入朝作战70周年,东坡区以“致敬·2020清明祭英烈”为主题,以缅怀先烈、祭扫英烈精神为重点,开展网上祭扫,致敬英雄烈士。

市民群众可以通过东坡老家app、微东坡微信公众号进入英烈纪念页面,通过献花、祭拜、留言的方式进行网上祭扫。在祭拜页面,78位英雄的墓体及事迹也逐一排开。

别样的方式,一样的哀思,通过这种方式,越来越多的朋友足不出户,就能瞻仰烈士墓碑和线上祭扫。截至目前,已经有15694人次献花,13754人次祭拜。

以鲜花代替纸钱 文明祭祀成主流

近年来,鲜花祭祀、植绿祭祀等文明祭祀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东坡群众成为倡导文明的带头人。

4月2日,位于东坡区的龙江山陵园迎来了祭奠高峰,下午3点半,人们看到,鲜花成为了今年的祭祀主角,商贩摊位上摆放着各式鲜花,价格从15-30元不等,门口还设置有鲜花兑换点,可以将市民带来的鞭炮和草纸,免费兑换成鲜花。

龙江山陵园管理员余燕群说:“这两年大家文明程度都挺高的,基本都是带鲜花绿植进陵园祭祀,可能有个别老年人会带些纸钱香烛,但劝诫后都能表示理解。”

走进陵园,肃穆清雅的路上,人们手捧鲜花,安静地寻找自己亲人的墓碑,为他们献花,扫墓,寄以自己的思念。

“用花篮祭祀挺好的,又环保又文明。”“焚烧纸钱对环境污染大,还容易引发森林火灾,现在提倡的绿色祭祀也能表达对已故亲人的追思,挺好的。”前来祭奠的群众纷纷表示。

先预约 再祭扫 东坡区清明祭祀启动“预约制”

经过网络预约、买花、实名登记、测量体温等程序后,帅程来到了父亲的墓地,他将鲜花放在碑前,对着墓碑深鞠躬,再将碑上的灰尘拂去,整个过程有条不紊、庄重而肃穆。

“今年通过网络预约的方式,让祭祀过程不扎堆、不排队,减少了人员密集,保障了祭祀群众的安全。”谈到预约制,帅程十分支持。

今年东坡区实行预约实地祭扫,间隔性安排祭扫人员入内,祭扫人员采取实网上或电话预约成功、现场实名登记,检测体温、佩戴口罩后方可进入,严禁体温异常祭扫人员进入墓区并配合做好登记报告工作;未预约成功人员一律不得进入墓区祭扫;骨灰安放时丧属不超过10人,公墓实地祭扫每个墓穴每天不超过3人。需要祭扫的市民可访问四川省民政厅官网、四川民政发布微信公众号、搜索“仁孝四川 绿色祭奠”小程序或电话提前预约。

东坡区民政局副局长黄波表示,为了结合疫情防控的需要,做好清明的消防安全工作,东坡区采用线下+线上的预约方式,尽可能的减少人流集中在实体点位来祭祀,也倡导和鼓励群众通过网上云平台、家庭追思会等形式祭奠,倡导文明祭祀的新风尚。

目前,龙江山陵园每天人流量在400人次左右,清明祭祀的各方面工作也正有序开展。未来,东坡区也将继续采用预约祭奠的形式。

据了解,为了保障清明节祭祀活动的有序开展,东坡区早部署,早谋划,于3月20日发布《眉山市东坡区民政局关于做好2020年清明节祭扫工作的通知 》,要求全区上下要加强组织领导、隐患排查整治、加强服务机构场所管控、大力推行绿色祭扫方式、全面提升殡仪服务质量、做好数据上报等工作。

祭祀是清明节不变的主题,当今社会,祭祀的方式虽然已经悄然发生改变,但敦亲睦族、孝悌家风这一浸润于世代相传的文化根脉赓续依然未变。(豆玲惠)

责任编辑:赵兴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