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AI助力退役军人华丽转身 内江“就业110”职业指导服务案例荣获全国第一

来源:内江市就业创业促进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24-10-01 09:48:09

近日,在第三届公共就业服务专项业务竞赛全国赛中,由四川省内江市就业创业促进中心选送的职业指导服务案例-“AI助力退役军人华丽转身”,经过激烈角逐,获优秀公共就业服务案例一等奖,排名全国第一。


40.jpg

内江“就业110”职业指导工作室获评省级职业指导工作室


此外,内江东兴区就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段世凡获职业指导人员“全省十佳”称号,市中区龙门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黄莺获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人员“全省十佳”称号,内江还夺得团体赛全省第五名的好成绩。

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彰显了内江市在职业指导领域的领先地位,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近年来,内江市始终将职业指导视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为此实施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举措。

2019年,内江市被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确定为全国仅3个、全省唯一的“职业指导分级服务体系构建研究”试点城市。

2021年,内江市就业创业促进中心又被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确定为全国唯一一个职业指导工作室分级服务资源包研究合作单位。


创新应用AI技术,助力退役军人华丽转身

2023年,郑宇(化名)退伍返乡。保安、健身教练、销售……一年来,他频繁离职又频繁找工作,始终找不到合适的。

“退伍后的生活节奏、人际关系及工作压力与军营生活截然不同,我难以迅速融入新的社交网络和职场文化。”郑宇举例说,战术分析、野外生存等技能在日常工作中似乎难觅用武之地,这让他对自身价值产生了怀疑。

面对职业选择,郑宇感到很迷茫,随后求助内江市就业创业促进中心。

咨询师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在创新应用内因、外因相结合方法的基础上,巧妙融合前沿AI技术,通过实施“三段式”专业咨询流程,帮助郑宇开启了职业生涯的华丽转身,最终成功定位并入职消防员岗位,实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的双赢。

“特别是AI技术的应用,在弥补咨询师因经验和能力差异所带来的局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内江市就业创业促进中心副主任晏才清说,本案例为退役军人职业转型咨询服务,展现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

该案例在第三届公共就业服务专项业务竞赛中荣获优秀公共就业服务案例一等奖且排名第一。


内江“就业110”,破解“就业难”

2014年,内江市参照公安110指挥系统运作模式,以“不挑不选,三个工作日推荐就业”为宗旨,提出了“开通就业110热线,实施就业援助”。


41.jpg

内江“就业110”接线室


10年来,通过开展进高校、社区、企业和基层服务平台,创新性的开展系列职业指导活动。

截至目前,内江“就业110”已累计接件104431人。其中脱贫劳动力3320人、高校毕业生2279人、退役军人463人,提供职业介绍61436人、职业指导13681人、政策咨询23252人,办结率100%。


42.jpg

市就业创业促进中心开展职业指导进校园活动


2020年,内江“就业110”荣获全国公共就业服务二等奖。

2023年,由政府、高校及企业三方合作共建内江“就业110 ”职业指导工作室,通过精准的职业指导服务,有效缓解“招工难”与“就业难”的双重难题。

截至目前,工作室举办指导服务活动25场,服务重点人群1.1万人次(含大学生6000人次),促进就业2000余人。

此外,内江市还开创性地进行了关于“职业生涯工具-‘人职需求互换模型’探索”的研究工作。该研究成果获得了《中国就业》、《人力资源报》等媒体的广泛推广。开创性地构建了一套涵盖“三段式”的专业咨询服务模式。咨询前,通过AI技术拟定开放式问题,引导求职者思考自身的职业兴趣和优势;指导过程中,利用在线测评工具(如中国就业网提供的职业测评)以及《通义千问》等AI助手进行详细的职业倾向分析,并结合内外部因素探索适合的职业方向;最后,则运用AI生成职业生涯规划书,同时提供简历优化及模拟面试训练等求职支持服务。

内江市下一步将充分利用业已形成的良好工作基础和工作氛围,坚持创新,以内江“就业110”职业指导服务品牌建设为主体,推动公共职介服务工作做深做实。


责任编辑:梦雪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