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近年来,彭州市紧抓四川省乡镇治理现代化试点契机,在法治轨道上深入推进城乡基层治理,通过优化设计、集成资源、创新机制等系列举措创建了资源整合、优势叠加、集成高效的丹景山基层法律服务供给标杆平台,构建了“三个一体化”基层依法治理新模式,实现了即时法治服务和人民群众多元法治需求的无缝对接,为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提出了“法治之解”。
多平台一体化建设,法治工程夯实乡村根基
(一)铺设基层普法“前沿线”,谱写全民守法“主旋律”
构建以民为本的法治文化体系,将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打造开放式普法教育基地,于丹景山镇牡丹文化广场兴建民法典主题法治文化街区。街区以弘扬法治文化、传播法治理念、普及法律知识、培塑法治精神为主旨,通过主题雕塑、绿化造型、法治格言等形式进行宣传展示,具有诠释和演绎法治文化建设的理念和价值,让辖区居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文化熏陶,提高了依法评判是非和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的观念,构建起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良序。
(二)筑牢基层法治“枢纽端”,完善法律服务“供给链”
整合法律服务资源,推进法治文化街区+社区法律之家+司法所一体化建设,法律服务平台与丹景山一体化治理服务中心协同共建,将“一键式”智慧治理平台、“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一链式”诉求响应机制纳入法治化建设轨道。完善镇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推动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提档升级,村(社区)全覆盖打造10个法律之家,实现乡村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全域覆盖。落实村(社区)法律顾问,聘请公共法律服务管家,提升网格员、调解员、法律服务工作人员水平,促进法律服务专业化多元化。今年以来,共提供法律咨询120余人次,提供法律援助12件,化解矛盾纠纷895件,化解成功率达99.89%。
(三)创新基层法治“终点站”,彰显司法为民“正能量”
在全国首创“社治+法治”的城乡社区“家和促进”前端共治体系,打造“情绪舒缓室、回忆调解室、温馨感恩室,对话式审判庭”的“三室一庭”家事审判柔性设施,推广“巧姐”品牌调解工作室。秉持“全流程、递进式、体系化”的家事审判改革新模式,形成家事自问、家事调查、家事调解等特色工作机制,选派优秀法官驻试点社区值班,进行现场法治辅导和咨询,实现居民自治、法治保障、社会调节的良性互动和深度有机融合。今年以来,深入社区开展“牡丹讲坛”专题法治讲座5次,以案说法9次,审前化解矛盾纠纷2件。
多途径一体化普法,法治思维涵养乡村和谐
(一)狠抓基础建设,筑牢法治保障
全面推行法律进村(社区)“六个一”工程,在每个村(社区)建立一支普法小分队、制定一部村规民约、配备一名法律顾问、建设一个法治宣传栏和图书室,培养多名“法律明白人”,每户发放一张法律服务联系卡。选拔专职律师、“法律明白人”、“法律服务管家”等人才,组建专业普法团队,法治宣传志愿者、法治文艺演出队和村(社区)法律顾问,深入开展“菜单式”普法,定期利用“法治大讲堂”开展法律宣讲和社情民意收集活动,构建全民参与、全域覆盖的学法用法阵地,以法治文化涵养乡风文明。
(二)打造精品项目,推进普法宣传多样化
以法律进村(社区)为抓手,大力实施法治惠民工程。在全镇建立完善司法所、村(社区)法律之家、小区(院落)工作点和单元(楼栋)驻村顾问公示牌等“四级”便民服务载体,构建辐射全镇的基层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大力推广“彭州市智慧公共法律服务”程序,实现公共法律服务“抬头能见、举手能及、扫码可得”。充分发挥驻村法律顾问力量,走村入户全面开展“法律会诊”活动,切实满足基层群众法律需求;深入企业大力开展“千所百处帮万企”活动,为辖区企业提供“订单式”法治体检,帮助企业有效预防、化解经营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助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三)盘活优势资源,点亮丹景山普法新名片
围绕旅游小镇区域定位,坚持与地域文化融合,具象化服务,渗透式传播。结合牡丹花会等重大节庆活动,创新推出“旅游+普法”品牌。充分挖掘优秀地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和法治元素,促进地域文化与法治文化深度融合,运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开展普法宣传,如《未成年人保护法》法治书画展览、春节《民法典》灯谜竞猜等活动,实现普法活动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今年共计开展各类普法活动100余场次,受教育群众约2万人次,发放普法资料1.8万余份。
全方位一体化保障,四治融合保障乡村发展
(一)以自治为基础,构建创新高效的基层法治体系
完善村(社区)“会前学法”制度,建立村(社区)每日、镇党委每周矛盾纠纷研判处置机制,创新建立法调“乡贤”体系,健全发现解决问题隐患和受理办理群众诉求相结合的“双向联动”工作机制,从普通党员、热心群众中推选能人建立共建、共治、共营“三共”委员会,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打造首批具有川西特色、贴近群众的主题堂屋10个,突出社情民意收集、群众协商议事、矛盾纠纷化解等功能,短期内解决道路破损、交通信号灯增设等问题60个,协同化解矛盾纠纷270余件,有效提升治理活力。今年以来,共开展“会前学法”60次,规范村规民约9件。
(二)以德治为载体,培养德才兼备的基层法治队伍
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住“领导干部”少数关键,镇党委主要负责人切实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采用岗前教育、集中学习、常态学习等多种方式,针对镇、村(社区)干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习近平法治思想教育。扎实推进“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重点培育了一批以村干部、五老乡贤等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市律师行业党委充分发挥对律师队伍的教育引导管理功能,引导村(社区)法律顾问做好法律事务“指导员”、法律知识“宣传员”、矛盾纠纷“化解员”。
(三)以智治为手段,打造融合共治的基层法治模式
开发社会治理智慧平台,打通市镇村三级数据壁垒,构建了各司其职、协调运转、数据共享、高效响应的社会治理服务新格局。坚持一个平台统调,集成20个部门网络办公系统,搭建镇级“一体化”智慧治理平台,汇集平安建设、应急预警、指挥调度、群众诉求办理等功能,对群众反映的各类矛盾纠纷一体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分工负责、依法化解。推进公共法律服务数字化应用,依托公共法律服务终端机和公共法律服务小程序,建设覆盖全业务、全时空、全方位的法律服务网络,群众“指尖”畅享法律服务。
(付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