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启动以来,宜宾法院聚焦“四化”队伍建设,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到“为民办实事”的司法实践上,从“三个一”角度入手,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急、难、盼”问题,进一步检验学习教育成效。
一、搭建一个平台,快速化解矛盾纠纷
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诉源治理机制,向外借力、对内发力,搭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高效率的多元解纷平台。与市多元化解纠纷促进会加强工作对接,统筹协调各类非诉讼解决纠纷资源。引入律师调解、人民调解、商事调解、行业调解等42个第三方调解组织、156名调解员入驻诉讼服务中心,邀请96名群团、村社干部和人民陪审员担任家事调解员,形成法官与特邀调解员“1+1结对”解纷模式。为群众提供“定制、高效”的调解服务。发挥诉讼服务中心的“门诊、急诊、会诊”功能,开辟设立“诉非衔接工作区”或“诉调对接中心”,挂牌标识“五室”,按照“和解优先、非诉其次、诉讼兜底”的递进次序引导当事人选择适当的化解方式,加强司法确认,推动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大力推广运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实现劳动争议、道交事故、金融保险等领域矛盾纠纷一网通调、一网解纷。
二、优化一套体系,便捷群众参与诉讼
坚持群众多元需求为导向,按照“一站式办理、全流程服务”的工作思路,全面优化一套集约高效、便民利民、智慧精准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将材料收转、资料扫描、文书送达等116项审判辅助事务从审判业务庭后台剥离到诉讼服务中心集约办理,引入外包公司派员从事庭审记录、材料扫描、案卷归档等工作,进一步促审判执行提速,为人民群众解忧,为办案部门减负。制定28类135项诉讼服务指南,让当事人对诉讼事项“全知晓”。运行智能辅助立案、网上立案、跨域立案、电子送达等多个诉服系统,推动诉讼服务“就近马上能办、线下网上通办、跨域异地可办”。
三、打造一个品牌,助力基层共治共享
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为群众提供多样化纠纷解决方案,切实维护群众合法利益,打造一个推动矛盾纠纷化解驶入“多车道”、“快车道”的“诉非衔接直通车”特色品牌。对内强化示范引领,对外扩大社会宣传,树立人民法院基层一线窗口和前沿阵地的品牌形象,在全市法院命名“枫桥式人民法庭”12个,在四川首个省级新区——三江新区、珙县工业园区及辖区社区挂牌成立19个“党建+审务诉源治理工作站”,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创建 16个“无讼社区(村居)”示范点,带动乡风、民风、社风持续好转。探索数助决策模式,运用“数助决策”应用研究中心成果,通过司法大数据强化综合分析研判,服务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助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升司法为民智能化水平。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