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期望,无悔的选择
高中毕业后,为了圆当兵梦,李建军决定参军。他说,那一年只有1个名额,“我是PK掉很多竞争者才去的”。提起当年,他言语间很是自豪。 “建军”是父亲起的名字,寄予着长辈的期望,也预示了他的未来。父亲是参加过对印自卫反击战的军人,是真正经历过血与火考验的人。在李建军的印象中,父亲为人踏实、少言,做事认真,工作上、生活中都是他崇拜的榜样。 仰望的“大山”却在高三时永远地离开了他。20岁那年的选择,是对父亲足迹的追寻,李建军想去父亲流过汗、洒过血的地方战斗,隔着时间空间去触摸父亲的信仰。 21岁的李建军 “当兵后悔三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话虽老套,但是这个理,他说。三年的军营生活,让好胜的少年变得沉稳,明白了在个人得失之外,更重要的是集体的目标与荣誉。 退伍之前,在众多战友的见证下,李建军光荣地成为一名预备党员,并在一年后正式入党。 从高墙内外,到田间地头 今年1月,嘉州监狱民警李建军再次做了选择。四川省司法行政系统选派第三批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政法干警,47岁的李建军再次“PK掉很多竞争者”,报名去了乐山片区最偏远的马边彝族自治县。 刚到马边县,李建军就遇到拦路虎:彝语不会说,山道弯多路陡……语言与交通限制着他与矫正对象的交流。但他怎会轻易服输?不会说,就找能听懂彝、汉双语的村干部帮忙翻译,边听边学;行路难,就汽车不行转摩托,摩托不行靠步行。 从高墙内外到了田间地头,工作似乎变了,又好像并没改变。“参与社区矫正的调查评估,对矫正对象的教育管理,监狱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衔接工作等。”李建军说,与监狱工作相比,社区矫正的管理对象罪行较轻、与社会接触更密切,居住地更分散,因此并不能将过去的经验完全照搬;但两者归根结底都是为了预防和减少犯罪,帮助罪犯更好地回归社会。有了这一认知,当了二十多年管教民警的李建军很快找到了工作的突破口。 “社区矫正,重点是‘矫正’,关键在‘社区’。”李建军说,矫正对象因不能随意离开居住地,随之而来的就学、就业、夫妻分居等问题如不及时解决,时间一长就容易激化矛盾。李建军和马边县司法局社区矫正执法大队的干警一起,为矫正对象开展就业培训、联系公益性岗位、调解家庭纠纷,通过集中教育、走访等方式进行疏导、帮教,并取得其家属、邻居的理解支持,帮助矫正对象更好地适应并回归社会。 岗位变了,使命不变 对辖区情况熟悉之后,李建军发现,文化水平不高、法治意识不强是矫正对象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1/3以上的矫正对象是因为非法持有枪支,直到收缴时都还认为收藏不用不算违法。我们协助重庆市司法局调查的一起伤人案,两个16岁的孩子打暑期工时因口角发生抓扯,然后拉人约架,将其中一方打成轻伤。” “普法”的力度还要加大,李建军与马边县司法局的同事取得了共识。他们查找资料、制作课件,将法律常识编制成一个个普法故事,将法治教育引入每一次集中学习、主题座谈甚至闲话家常之中。 座谈、家访,无一不是课堂 社区矫正,是个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正如工作半年,他已能用彝语与矫正对象做些简短的交流,李建军相信,他所付出的一切,也能在将来的某一天开花结果。 “虽然工作地点变了,工作岗位变了,但我作为警察的职责使命不变。”从军装换作警服,从少年步入中年,李建军始终不忘面对党旗时许下的誓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论何时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