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用尽一生书写平凡,也用一生诠释不凡

来源:汉王山监狱 作者:杨赟 发布时间:2020-10-27 14:49:09

他将青春年华织进警装

用年年复一年的前行和朴实无华的坚守

彰显一名监狱人民的警察的信念和付出

用一以贯之的初心和老有所学的干劲

为新同志树立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标杆

fca0b5463d9f63aabe3ff5babe3b1c6.png

他叫余友华,是汉王山监狱的离退休民警,他思维敏捷,谈吐得体,整个人看起来神采奕奕,一点儿都不像74岁的老人,在跟他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原来不断地接受新鲜事物,学习新的东西是他“不老”的秘诀。

一身戎装一生坚守。他走过荒凉,用脚步丈量汉王山的每一寸土地,他勤勉励进,把自己对事业的执着与热爱都投进汉王山这片热土。他用23年如一日的坚守和老党员不忘初心的本色向新一代监狱民警证明,只要肯吃苦耐劳,平凡依旧可以折射出生命的光华。

 

有一种平凡,是日复一日的坚守

89a6c85e9d7f29efbc4e65a00fafe89.png

1979年4月,余友华被调到汉王山劳改支队。他回忆,初上山时,都是土路,全支队仅2辆汽车,住房还多数是茅草房所盖。全支队仅有民警四、五十人,1个中队只5个左右干警,而要管理200个左右的服刑人员。遇采茶时节,天不亮就要出工了,晚上一般要11、12点才能休息,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是常事。

在服装上,很多干警未能正式着装,冬天来了,干警的保暖衣都成问题。在生活上,民警职工配给的粮食中有30%是粗粮,如玉米粉等,而且当时民警职工工资不多,还常因单位经济困难而被拖欠。但他们从未因为艰难而放弃前行,甚至在艰苦的条件中发光发热。

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余友华说:“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确实很艰苦,但真正融入工作后,每天都在想工作,也就没什么苦不苦的概念了。”日复一日耕耘,不懈怠、不退缩、不畏难,那种即使条件艰苦,也要干好手中事、守好责任田的坚强定力值得大家继承和发扬。

 

有一种能量,是争分夺秒的学习

c85a54b6353249328529a8b946eb60a.png

余友华在单位有着“土专家”的美誉。从监狱工作的“门外汉”到行家里手,他的诀窍就是多学。

刚上山时他就担任中队生产干事,当时只有把生产搞上去了,罪犯的生活也才过得好,民警职工工资才有保障。为此他向老同志学,在实践中总结,自掏腰包购专业书,甚至向罪犯学,在别人看来他身上总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有一年中队让他去管理一个罪犯改造差、土质差的茶林小组,经过努力,当年茶叶产量就大幅提升,罪犯的改造也明显转变,4人受到减刑奖励,多人受到行政奖励。

1981年左右,支队筹划修建水泥厂,在六中队的余老参加了第一次筹备会议。当天下午就开始打夯、划线、各中队分任务,余老所在的六中队承担了主厂房建设的重任,每天起早摸黑抢工期、精细化管理抓质量,最后在几个中队中最早完成任务。水泥厂的建成,大大促进支队经济的好转,并为今后监狱的基础建设提供原料。

1986年10月,余友华从七中队调到五中队担任副中队长,分管生产等。到任后,摸清家底、制定措施、争取支持,他忙得不亦乐乎。除了生产工作,当时的他还开始着力当时不被重视的绿化工作。看到今天的汉王山郁郁葱葱,他很庆幸当年就开始做这样一件事,很欣慰很骄傲!

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的成功,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监狱从分散式关押到集中关押,再到现代化监管设施的转变,都离不开余友华老前辈们一点一滴的付出,一步一印的砥砺前行。他从橄榄绿换成藏青蓝,不变的是坚守的执着和坚韧和开拓进取的步伐。

 

有一种力量,是齐心协力的奉献

a47ecaf659def0f1ae5dfed3d5c018a.png

“只要在单位一天,我们就要以满腔的激情投入到工作中,站好每一班岗。"这是余友华时常对自己在监狱上班的三个女儿说的话。

2002年退休后,他依然时刻关注着监狱的发展。疫情期间,监狱实行封闭式管理,他让自己的女儿要以工作为重,一定要讲政治、讲奉献、讲纪律,不能给组织添麻烦。

抹去风霜的你还是我们认识的模样。心中有信仰,行动有力量,前辈以他们一生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为家人和小辈们树立了榜样。

 

昨天的星火,点亮了今天的征程;

今天的星火,孕育着未来的辉煌。

监狱发展至今,无数监狱前辈们用信仰挟着梦想在跌宕中砥砺前行,他们任劳任怨、默默奉献,他们几十年如一日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平凡中抒写不平凡。这段光阴故事里,烙下了一名监狱人民警察从警的全部意义。杨赟


责任编辑:向芷漫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