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凉山州喜德县花椒飘香、蜜源丰盛,当地村民们满心欢喜地准备采摘,装袋,一旁的扶贫干部李渝正手把手教年轻的村民拍照、直播,着手“线上直销”。
如今和老乡“打成一片”的李渝,曾经是不少村民眼中的“外人”。两年的时间,李渝从眉州监狱走进凉山腹地,从田间山头走进了老乡心头。
把根扎在这里
2018年6月,根据省委组织部统一安排,眉州监狱狱侦科副科长李渝,带着凉山州喜德县贺波洛乡综合帮扶工作队副队长、塔青村“四治”专员的任命,开始了脱贫攻坚和综合帮扶工作。
李渝所在的塔青村在2017年已实现全村脱贫,但愚昧、毒品和艾滋仍然缠绕着彝族人民,存在很大的返贫、新致贫风险。
从城市到农村,从封闭的监狱工作到细碎复杂的扶贫工作,摆在他面前的困难随着日升日落渐渐叠加:语言不通、山路难行、不被信任、融入困难……“治愚、治病、治毒、治超(生)”工作对于一个“外乡人”来说,谈何容易?
“每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却得不到结果的日子,我们把它叫做扎根。”李渝后来在笔记本的首页认真写下。
用情融入这里
为了尽快融入当地的生活,他主动与本地干部结对子,虚心向本地干部学扶贫政策、学村情民俗、学民族语言,并在工作之余利用自己善写作、懂软件、会拍照的优势,主动教本地干部电脑办公应用、公文写作、拍照技巧、短视频制作等知识,村干部总是愿意陪着李渝入户调查,帮忙翻译沟通。
刚开始的入户走访,李渝明显感到老乡的防备心理,不愿多说话。每次走访完后,李渝都细心地记下老乡的家庭情况:有孩子的,他会在下一次入户时送点学习用品,家里人多的,他会准备些粮油,慢慢地,老乡再看到他来,就多了一份亲切,家长里短地谈着。
关系融洽了,村里的具体情况也就摸清了:家庭成员有几个、家种几亩田、牲畜有几口、收支有多少、涉毒人员有哪些、外出务工所在地……
万事开头难,这个“难”算是过去了,李渝随即以“治愚兴教斩穷根、治毒戒毒除毒瘤、治病防病促健康、超生整治提素质”为抓手,全方位参与“四治”工作。
宣传党的政策,李渝不希望给老乡带去公事公办的印象,农田间、火坑旁,都成了李渝的宣讲地:普及毒品危害、艾滋病防治,宣传惠民惠农知识,在拉家常中让群众晓政策、感党恩。控辍保学,李渝比当事人还着急,13岁的阿莫(化名)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初中未毕业就打算外出打工,李渝多次到阿莫家做思想工作,并在驻村工作队的协调下,积极对接助学慈善机构,最终为阿莫争取到了贫困学生助学基金,继续上学。
一来二去,村民有困难都第一时间想到李渝,家里杀了猪,收了土豆,也总是上门送上一些,李渝推都推不掉,这个“外乡人”慢慢成了村民口中的“自己人”。
让毒远离这里
工作虽然有进展,但塔青村禁毒防艾的形式依然严峻。
针对乡、村社会化禁毒工作基础薄弱的现状,李渝以抓好涉毒人员管控为突破口,推进网格化管理工作。通过入户走访调查、联系属地派出所等方式摸清基础数据,核实相关人员动态,建立完善禁毒台账,实现涉毒人员“底数清、情况明、去向知”。同时,依托“索玛花工程”APP落实对本村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管控,并主动与派出所联系,每月统一组织社康社戒人员到派出所尿检。确保了涉毒人员管控到位。
村里有一户涉毒家庭,大儿子早年染上了毒瘾好不容易戒掉,二女儿前两年又染上了毒瘾,吸毒反复把这个家庭拖入崩溃的边缘。其母亲因病担心自己不能活着见着女儿从戒毒所出来,为了帮助这个涉毒家庭,李渝捐助物资、帮忙销售农产品,并辗转多次开车带着他们一家前往越西县康复中心和盐源绿色家园会见,鼓励他女儿认真学习,争取早日完成“学业”回家与家人团聚。受到感化的一家人表示一定远离毒品。
“以前看到李警官来,都以为是来抓我们的,害的我们到处躲,现在知道是来帮我们的,毒品是个坏东西啊!”很多涉毒人员后来惭愧地向李渝坦白。
为让村民尤其是外出务工人员和青少年清晰地认识毒品危害,李渝主动担当起农村社会化禁毒预防教育工作。在日常走村入户工作中,李渝结合毒品模型一一讲解毒品特征和危害,提升群众拒毒防毒的能力,与农户签订《珍惜生命拒绝毒品承诺书》,承诺不种植毒品原植物、不制毒、不吸毒、不贩毒;并主动申请担任贺波洛小学和依兹觉小学的法制宣传员,定期开展青少年禁毒防艾知识培训。
截至目前,李渝所管辖区无脱失吸毒人员,无复吸、无新增涉毒人员,辖区毒品原植物零种植,外流贩毒人员减少了80%,村域禁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由于工作表现突出,今年7月李渝被凉山州委、州政府评为“凉山州脱贫攻坚优秀帮扶队员”。而在此前,他也被喜德县委禁毒委评为“2019年度禁毒工作先进个人”;他所在的贺波洛乡综合帮扶工作队2019年被凉山州委、州政府评为“全州十佳乡镇工作队”。
而比起这些成绩,更让李渝骄傲的是,他庆幸自己能看到凉山大地的进步和变化,能知道这中间有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是他所理解的幸福。(伍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