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全国多个景区对属龙或姓名中含“龙”的游客免门票的新闻一出,就引发了网友的热议。“龙”对于中国人意义特殊,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其实不需要全国寻“龙”,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在嘉州监狱,就有这样一群属龙的民警,在龙年春节,依旧坚守在改造一线,用忠诚担当守护家国平安。
李如兵:“青苗”初长成
六监区民警 23岁 李如兵(右)和同事核对罪犯计分考核数据
或许是父母为他取名“兵”的缘分,在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就读期间,李如兵应征入伍,真正成为了一名军人。2年的服役经历为他叠加了“干练”的buff,仅看外表,你很难猜出他是一名“00后”。 “参军让我的心智成熟了,执行力提高了,也真正体会到‘奉献’‘责任’的重量。”李如兵说,他服役的地点离边境线不远,他所在的连队还接到过为边防部队运送物资的任务。“老班长常跟我们讲戍边战士的故事,正是因他们的默默奉献,才有我们的和平盛世。” 警校毕业后考入监狱,尽管工作时间不到一年,李如兵却进步飞快。军营教会他“哪怕是一件小事,都要做到极致,不能有一丝马虎”;监区的“师父”教会他,书本和实践的差距,可以用时间和汗水换来的经验去填补。李如兵就像海绵汲水一样,勤奋地汲取着各种知识,在藏蓝的土壤上探出了属于“青苗”的枝芽。 龙年是李如兵的本命年,今年春节,是他第一次在监管区值守的新年。跨年报时响起的瞬间,他为自己许下一个心愿:要早点“出师”,成为监管改造的行家里手。
何平:一家难圆万家圆 一监区副监区长 35岁 何平检查监区一楼的消防器材,防患未“燃”
检查消防器材,拧紧监舍开水区的水龙头,查看晾衣间、储藏室有无安全隐患……这本就是何平每日的“必修课”,为确保节日期间的安全稳定,这两天他巡查的频率更勤了。 今年是何平从警的第12年,这12年里,他在家过除夕、吃团年饭的次数不超过3次:“监区每时每刻都有民警执勤,即使不是我,也会是其他同事留守除夕。” 何平最难忘的,是2020年的除夕:他作为司法行政系统选派的监狱民警,在乐山市马边县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新冠疫情突发后,何平第一时间返回马边县,报名参加了“党员突击队”。整个春节假期,他都在马边县执勤;直到3个月后,一家人才补上了迟来的“团年饭”。 “从我读警校,到派出所实习,再到考入监狱,这么多年早已适应这样的工作节奏,家人也都理解。”何平说,他们家的“团年饭”,重团聚不重时间,“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好。”今年春节值完班,他准备带上同样过本命年的妈妈和儿子,去照一组属于“三条龙”的全家福。 监狱人民警察的新年,是写满奉献的无悔誓言,是忠诚守护的国泰民安,一家虽难圆,但万家圆。
童林:当我读懂了“父亲” 三监区教导员 47岁 童林对罪犯开展个别谈话
网络热词“质疑××,理解××,成为××”,很适合描述童林作为一名“监狱二代”的心路历程。 童林的父亲,是荞窝监狱的民警童祥明,他在狱政科负责追逃工作,只要有追逃行动,常常是“深更半夜就走了,几天都见不到人”。童林说,那时他还不太能理解父亲的工作,只觉得那身制服很帅气,铁盒里的军功章和奖章很亮眼;父亲陪伴他的时间那么少,却又总是对他要求那么严…… 直到他在父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也成为了一名监狱人民警察,在岗位上历练、成长,带出了一个又一个“徒弟”,这才逐渐理解了父亲那种忘我工作的状态。 “这些青年民警,就是监狱的未来,而我的责任就是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在平凡的岗位上找到自己的价值。”童林说,他常告诉“徒弟”,教育改造工作琐碎而重复,不会有一蹴而就的转化,也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开展好一次个别谈话,组织好一次罪犯文体活动,收集了有价值的狱情……这些都是有意义的。” 潜移默化的,不仅是塑新的过程,也是“青蓝”对“青苗”的言传身教:“对罪犯的个别谈话,必须要做好事前准备,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谈话时有的放矢,找到症结。”办公室里,童林正在跟“徒弟”分享多年的心得,严肃认真的样子,跟父亲当年教导他时并无差别。 “当我读懂‘父亲’时,我不仅理解了他那种忙碌的状态,也明白了榜样、责任、爱和牺牲等复杂的情感与他义无反顾的选择。”童林说,穿上了这身藏蓝,就扛起了这份责任。 杨小明:传承平安“接力棒”
五监区民警 59岁 杨小明带罪犯到监狱医院就医
2024年,是59岁的杨小明,在监狱工作的第39年。从警39年,他干过太多岗位,其中多数时间,是在一线执勤。 监舍的分布、罪犯的信息、行进的路线,甚至可能出现的隐患,他都了如指掌,不仅是因为经验的累积,更因为他做到了“在岗一分钟,尽责60秒”,把“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化为了“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 他笑着说,临近退休,监区长都还在给他布置“作业”——做好“传帮带”,让他“根本停不下来”。事实上,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哪怕是2021年做腰椎间盘手术后不久,行动还不是很方便的他,照样回到了执勤一线,根本就“闲”不下来。 “我总跟年轻民警说,执勤的时候不要怕遇到问题,我们上班,就是来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杨小明说,随时保持“在场”的状态,人在“现场”,心也在“现场”,任何事都心中有底,自然什么问题都迎刃而解。 2024年,是59岁的杨小明,在监狱工作的最后一年。站好最后一班岗,传承好平安的“接力棒”,叮嘱年轻民警珍惜当下的条件和环境,助力监狱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杨小明说,这就是他对监狱最好的献礼和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