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企业,是指成立10年以内、私募和公开市场的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创业公司,是一个地区创新创业蓬勃发展的标志。
近日,酒饮销售平台1919发布公告称,已获阿里巴巴集团20亿元战略投资,根据估值由此晋升独角兽企业。
它也成为继新潮传媒、医云科技之后,今年在川诞生的第3家独角兽企业。
而就在去年,全省这一数字还是“零”。并且,有意思的是,所有新晋独角兽企业都来自一个地方——成都高新区。
经过多年培育孵化,四川独角兽是否已经进入集中爆发期?
A为什么集中在今年出现
“当创新创业生态发展到一定程度,独角兽企业就成了偶然和必然的结合”
为何今年一下就涌现出3家独角兽?回答这个问题时,多位受访者提到同一个词:厚积薄发。
所谓厚积,“积”的是什么?一个共同观点认为,积累的是孕育独角兽企业的土壤——即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独角兽本质是短时间实现爆发式增长,单靠传统产业、传统模式是不够的。”省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楠表示,因此独角兽企业大多属于新经济领域,且通过创新创业实现,现有的这3家也都属于“互联网+传统行业”。
长城战略咨询合伙人周涛把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总结为“两个三”:一方面是创新创业所需的三个核心要素,创业主体、技术、相关金融孵化等服务;另一方面是三个支撑性要素,包括灵活的体制机制和支持政策、宜居环境与宽松文化。
根据近日发布的《2018中国新经济活力指数排行榜》,成都新经济活力指数排在深圳、北京之后,位列全国第三。人才活力、人文活力指数更超过北京、广州等城市,位列全国第二。政策活力指数居全国第一。
“当创新创业生态发展到一定程度,独角兽企业就成了偶然和必然的结合。”周涛认为,独角兽企业的出现,绝不会是昙花一现,而是有着坚实的基础。
富坤创投管理合伙人王栋注意到,3家独角兽企业分别来自不同领域,且平均“年龄”约5岁,在独角兽中算不上非常“年轻”。“3家企业都经过长时间发展,积淀较深,且商业模式已被市场验证,并非单纯的打概念;企业分属不同领域,则显示出成都创新创业有足够的多样性。”这让他有理由相信,当地在其他细分领域也存在“潜力股”。
同样有信心的还有所在地。成都高新区明确提出,未来3年内将培育独角兽企业10家、瞪羚企业100家。
B为什么集中在成都高新区
这里富集了全省最多的资源要素,政府也从“招大引强”转向“外引内培”
此前成都曾公布了31家潜在独角兽的名单,其中30家位于成都高新区。此次新晋3家独角兽企业,也都来自这里。
为何都集中在成都高新区?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仍然是重要的一点——作为西部首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这片土地富集了全省最多的资源要素,为创新创业提供了相对更为完善的生态环境,从而培育或吸引来一大批有潜质的企业。
“1919总部原来并不在(成都)高新区,因高新区的企业环境、扶持政策、人才集聚度、业务便利性、全国美誉度等方面的吸引,1919 最终决定搬了过来。”1919董事兼董秘晋青海分享了一个细节:成都高新区的产业引导扶持政策,是成都各区县中最多的。
另一家独角兽企业、新潮传媒集团同样是把总部从外地搬到了成都高新区。“因为投资方来自江浙,我们一度考虑搬到沿海去。但经过盘算,这里的扶持政策和东部相当,人力和办公等经营成本却更低,最终我们没有走。”新潮传媒集团合伙人云霄介绍。
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是怎么形成的?除了主动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等传统视角外,受访者们也提供了一个特别的角度:关于“内与外”的思路转变。
“‘招大引强’是发展产业的一大传统路径,但已经成为独角兽的企业,是很难被招引来‘安家’的。”周涛表示,要培育出独角兽,更多应该要靠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路线。
“培育独角兽过程中,企业是主角,政府则是‘催化剂’。”成都高新区科技与新经济发展局副局长宋大勇介绍,近年来成都高新区探索从“招大引强”向“外引内培”转型,加大投入培育一批根植性、创新性强的本土双创企业,增强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他看来,近年来该区建立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等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的“大手笔”,都是这一全新理念的自然延伸。
C还有哪些短板需要补齐
省内投资人稀缺;还需要加大对前沿科技创业企业的支持
另外,受访者们提到的细节,也透露出独角兽企业发展短板。
第一个细节,是关于融资。观察1919、医云科技和新潮传媒三家企业成为独角兽的融资过程会发现,主要投资人均不来自四川。
“目前几乎所有投资者都来自江浙一带。原因很简单,西部还相对缺乏有远见、有实力的风险投资机构。而发展新经济通常需要资源和资金的高度集中,迅速爆发。”云霄表示,好的投资方不仅能带来资金,还能帮助企业渡过成长难关,包括推动规范化、指引战略方向、引入相关资源等。
如何弥补这块短板?周涛建议,一方面加强和沿海地区创投机构的对接,邀请其来成都高新区等地设立分支机构和众创空间;另一方面鼓励本土成功的创业者,像雷军等人一样转型为天使投资人,继续支持本土创业企业发展。
政府部门也在积极作为。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独角兽股权投资基金,同时还将设立“独角兽培育贷”“独角兽周转金”,为有潜力的企业提供金融支撑。
另一个细节,是关于企业类型。不少受访者都提到,新晋3家企业都是商业模式创新色彩更浓的平台型企业。“如今互联网新经济正从消费互联网的‘上半场’,转入工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融合的‘下半场’,会更多依靠技术突破引领未来发展。”王栋认为,技术型创新公司可能会迎来更好的风口。他建议增加对前沿科技创业企业的支持。
为此成都高新区明确设立50亿元协同创新专项资金、50亿元大企业创新专项资金、50亿元领军人才专项资金,吸引全球创新创业资源。根据该区相关规划,到2020年将聚集科技企业1万家,新增发明专利授权5000件以上。(记者 熊筱伟)
新闻延伸
前9月区内新增8000家科技型创新创业企业
在全国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型背景下,独角兽企业的诞生和发展会更多依靠技术突破来实现。科技驱动型创新创业企业,由此成为观察一个地区独角兽企业发展潜力的重要维度。
成都高新区11月1日透露,今年1至9月,该区新增科技型创新创业企业8000家,同比增长80%。新增估值过亿企业10家、种子企业160家;新增销售收入首次过千万企业71家。新增培育拟上规入库企业61家、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企业150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和团队100家。“创新创业企业培育呈现出良好的梯队发展态势。”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该区创新创业企业已超过1.9万家,培育估值过亿企业56家,总体规模和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同日,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和德勤中国共同公布了“德勤-成都高新高成长20强”和“明日之星”榜单。
其中高成长20强根据企业过去三年收入增长率评出。趣睡科技、客如云科技和先导药物等20家企业入选。
这20强中,科技型企业同样占据了绝大多数。其中来自软件行业的企业占比最高,达40%;互联网企业占比第二,达20%;其余企业来自物流服务、生命科学、通讯技术和硬件等行业,各自占比10%。
“从企业收入规模来看,5000万-1亿元、1亿-5亿元的企业占比最大,各占35%;1000万-5000万元企业占到20%,占比10亿以上的公司为10%。”德勤中国相关负责人介绍,与全国50强的行业分布相比,成都高新区企业在软件、硬件、通讯技术、生命科学和物流行业的占比更高。
华栖云科技、傲势科技和芯进电子等10家成都高新区企业上榜“明日之星”。所谓“明日之星”企业,是拥有独具创新技术或商业模式且在细分领域居领先地位的明星企业。报告显示,10家上榜企业中软件与硬件企业分布最多,分别占比40%和30%。上述负责人介绍,与全国明日之星企业相比,成都高新区在软件硬件和生命科学领域的企业占比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