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乐山公安创新构建“四梁四柱”毒品治理体系

来源:乐山市公安局 作者:苟芸 刘冉 发布时间:2021-04-23 14:20:48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乐山公安紧盯社会治安热点,聚焦毒品治理问题难点,以积极回应群众新期盼、新要求为导向,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创造活力、增强科技实力、注入发展动力,构建具有乐山特色的“四梁四柱”毒品治理工作体系,全面推进教育整顿和禁毒工作双促进双提升,乐山毒情形势明显好转。

微信图片_20210423141535.jpg

明职责、聚合力,强化党政主导之“柱”,筑牢齐抓共管之“梁”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充分发挥禁毒办职能作用,推动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定期听取禁毒工作汇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对禁毒工作作出指示批示,并将禁毒工作纳入县(市、区)党委政府和市级部门目标考核,纳入各级领导干部个人年度考核。

二是强化责任落实。完善市级禁毒委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定点包片等机制,夯实市、县、乡、村四级责任制,并在全省公安机关率先将“全警参与禁毒”作为必考项目,切实凝聚起禁毒工作的整体合力。

三是健全组织架构。各县(市、区)全部成立禁毒委员会,各乡镇(街道)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禁毒工作领导小组,并细化任务分工,层层压实责任,形成了上下联动、同步发力、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微信图片_20210423141539.jpg

强机制、提效能,强化集群打击之“柱”,筑牢严打严处之“梁”

一是以打开路。全市公安机关坚持常态研究、同步推进、一体落实,形成了党委全面推动、警种积极联动、队所协调互动的全警禁毒新格局。今年以来,全市公安禁毒部门打处涉毒犯罪嫌疑人248人,查处吸毒人员1289人,强制隔离戒毒469人,缴获各类毒品5265克,乐山禁毒“护旗1号”专项行动战绩全省突出。

二是强化收戒。规范强制隔离戒毒和病残收治工作,全市共累计收治病残吸毒人员715人。有效破解病残吸毒人员送戒难、收治难、收押难问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三是联动发力。建立健全公检法打击毒品犯罪协调会商机制,密切协同、高效运转,对毒品犯罪案件依法精准量刑,促进打击毒品犯罪与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微信图片_20210423141600.jpg

盯重点、严监管,强化基层基础之“柱”,筑牢风险管控之“梁”

一是管好“人”。对所有登记在册吸毒人员全部落实分级分类管控措施,建成81个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站点,配备专职人员91名,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执行有力。严格管理、科学戒毒、心理矫治、教育培训、就业安置、后续帮扶、社会参与的戒毒康复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

二是控好“物”。对438家易制毒化学品企业开展实地排查,办理4844件易制毒化学品行政审批许可和备案,对11家违规企业进行依法查处,有效阻断易制毒化学品流入非法渠道。

三是统好“力”。联合交通运输部门对1.17万名校车、公交车、客车、危货运输车等重要岗位驾驶员进行吸毒毛发检测,全面消除公共安全涉毒肇事肇祸风险。协同人民银行积极推进禁毒反洗钱工作,实现我市毒品洗钱犯罪零突破。督促邮政管理部门严格落实“收寄验视、实名寄递、过机安检”三项制度,严密打击寄递渠道贩毒活动。与林业部门密切配合组织开展“天目铲毒”行动,连续7年未发生大面积毒品原植物非法种植问题。协调扶贫移民局高质量完成禁毒扶贫任务,全市624名涉毒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微信图片_20210423141546.jpg

齐动员、全覆盖,强化预防教育之“柱”,筑牢全民禁毒之“梁”

一是筑牢校园禁毒。大力实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程,持续开展“五个一”活动,全市422所学校17.759万学生接受毒品教育,在册禁毒师资、校外辅导员分别达到315人和619人,实现在校学生毒品预防教育的全覆盖,我市在校学生禁毒防毒意识明显提升。

二是拓展宣传阵地。全市1个市级禁毒主题广场、2个县级禁毒教育基地,108个派出所,13个交警、出入境禁毒宣传角,129所学校设立禁毒知识长廊、禁毒教育园地,小凉山地区24个初级中学禁毒微基地,8个校园禁毒图书角已全部建成投入使用,6147个社会面禁毒宣传阵地多点铺开,全方位、多角度、高频率、广覆盖的禁毒宣传格局初步形成。

三是协同全民参与。全市各地深入开展全民禁毒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不让毒品进我家”、“禁毒宣传六进”等活动载体,助推全民禁毒教育全覆盖,禁毒宣传教育的广泛性、普及性、渗透力、影响力明显增强。

(苟芸 刘冉)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