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瑙村,地处川西南小凉山区,位于马边彝族自治县县城东南方,距县城有36公里,幅员面积23.26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约800米,是民主镇(原民主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是个汉、彝、苗杂居村。而距离镇政府4公里的玛瑙村会管山 组即玛瑙苗寨,因地处海拔1200米的高山区,位于金沙江和岷江的分水岭,常年云雾缭绕、空气湿润、景色宜人、风光秀美,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天然森林氧吧和生态康养胜地,故有“云上苗岭”之美誉,2016年被评为国家AA级景区,它犹如镶嵌在玛瑙村这片热土上的一颗珍珠玛瑙。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本人慕名专程前往体验和采访。
从马边县城出发向南,沿国道348线,逆河而上,经永乐—光辉民族风情小镇、官帽舟水电站厂区,到铜贯溪跨金鸡嘴大桥,再沿苏民路,经苏坝镇越胜村、民主镇小谷溪村,约40分钟的车程,便到达镇政府所在的玛瑙村。途中路况良好,全是双车道沥青路面。沿河两岸,鸟语花香,芳香四溢。
在民主镇政府,镇党委宣传委员马阿牛介绍说,玛瑙村原名马脑村,因玛瑙山脉有段胜似马脑而得名;后因人们向往美好事物,希望马脑村能成为象珍珠玛瑙一样光彩夺目的明珠而将马脑村写成玛瑙村。居住在这里的苗族主要来自于云南省昭通市的永善、彝良、盐津和四川省宜宾市的筠连等几个县。据县志记载,1944年(即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冬,永善县杉木林村苗民朱明光夫妇最先搬入马边民主乡黄竹林处居住。后陆续又有7户20多位永善县苗民迁来民主定居,主要分布于民主的会管山、花椒坪、雪峰、小谷溪、代家沟、曹房塆和苏坝的流秀溪等地。民主镇是小凉山马边唯一的苗族聚居地,也是乐山市最大的苗族聚居区,全镇现有苗族人口1080余人,占乐山市苗族总人数的89%,是距四川省会成都市最近的体验苗族风情的首选之地,热忱欢迎四方宾朋前来民主观光旅游。
来到一桥之隔的玛瑙村党群服务中心,室内干净、整洁、宽敞、明亮,墙上挂满了各种荣誉奖牌。
“我们玛瑙村辖11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974户3876人;全村有村级活动室1个,农家书屋1个,中学1所、中心校1所、村小2所,村卫生室4个;现有耕地3240亩,林地25800亩,主要经济作物有玉米、水稻、马铃薯;产业以茶叶、林竹和畜牧业为主,已建成茶园5100亩,其中投产茶园4500亩,种植青梅120亩;村内有专业合作社3家,会管山组苗寨民宿5家;建成通村道6公里,通组道20.93公里,连户路6197.51米。2017年3月,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7年8月,被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央农办、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评为人居环境保障基本示范村;2017年12月,被县文明委评为文明村镇;2018年2月,被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评为四川省乡村旅游精品村寨。”村党支部副书记廖宣兵说。
听完介绍后,与镇文化站站长陶峰、村党支部副书记廖宣兵、村民委员会副主任刘雨庆一道,沿通组水泥路,驱车前往会管山苗寨。因遇近期公路加宽改造断道施工,准备将原来的单行道改为双车道,行至半路即去花椒坪岔路口,只好下车徒步绕道而行。
“公路坎下,密林深处的沟壑里,有一水库,这是民主场镇居民的饮用水水源地之一,也是一处绝境生态钓鱼区,来这里钓鱼的人还不少。”陶峰说。
跨过溪谷,沿千亩茶园间的慢行步道而上,看到左右一行行的茶树上已冒出尖尖独芽,茶农们正在忙碌着采摘春茶。据悉,今年天气晴好,出茶比往年提早10来天,鲜叶单价68—90元不等。茶农每年户均收入达3000元以上,这是茶农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走完茶园又穿越林竹间的一段羊肠小道。个个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大约半个小时后达到公路。
走在玛瑙山脉的山脊上,山脊两侧,茫茫林海,沟谷幽深。前方不远处,便看到分水岭石碑。碑的前面镌刻着“分水岭”三个红色大字,背面是分水岭示意简介。碑文记载,分水岭海拔1200米,岭东南面的雨水和河流流经民主场镇,屏山县夏溪乡、新市镇注入金沙江;岭东北面的雨水和河流流经苏坝镇金鸡嘴、马边县城,犍为县清水溪镇汇入岷江。
前行百余米,便来到富有民族特色的玛瑙苗寨景区大门。穿过成片的柳杉林便到达苗寨。
公路上方,树立着一个红框黑底黄字的铁质橱窗,左方是玛瑙苗寨景区简介,右方是玛瑙苗寨景区全景图,简介有汉、英、日、韩四种文字版本。
公路坎下,有一红砖碧瓦的便民服务小店,主要经营糖、烟、酒、副食等日常生活用品。店主熊刚梅一边在守店带娃,一边在做刺绣。据了解,苗族妇女个个心灵手巧,人人都会手工技艺,一家人所穿戴的衣服、头饰都出自手工刺绣。苗绣色彩鲜艳,花纹丰富,绣工精湛,栩栩如生。
入寨路口石碑上“云上苗岭 玛瑙村”的红色大字,格外显目。
站在寨前的观云台,看到寨子中央一幢二楼一底,顶部用弓箭、牛头、牛角装饰,青瓦、花檐、白墙、红柱的建筑格外气派,据说叫鼓楼。左、右两方及后方则是青瓦、红墙的“独栋”特色民居。举目四望,视野开阔,远山近林交相辉映,犹如一幅美不胜收的水墨山水画。据悉,晴空万里之时,站在苗寨,可远眺黄茅埂山脉及四川马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风顶;阴雨连绵时,可近观云雾烟雨环绕,体验云上苗岭之奇妙。
村民委员会副主任刘雨庆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之下,村上使用彝家新寨建设资金修建了会管山苗寨,工程于2013年8月正式动工,2014年10月全面竣工。建成1000平方米的多功能活动室(鼓楼)1幢、多功能苗族风情文化广场1个、650米环形硬化道路1条、安全饮水供水厂1个、停车场2个、后山休闲慢行步道800米及观光亭6座、特色民居住房25栋、连户路2公里、沼气池50口,入住苗族群众50户270人。鼓楼里配套建有苗俗博物馆、农耕博物馆、妇女儿童之家兼刺绣室、卫生服务室、幼儿园、游客接待中心等。
走进三楼的苗俗博物馆,室内主要展有苗族服饰、银饰、工艺品、剌绣产品、蜡染围巾和皮鼓、唢呐、芦笙等乐器。
据会管山组原组长张正银介绍,苗族支系很多,分青苗、白苗、花苗、红苗、黑苗、小花腰苗、梳子苗、独角苗、高山苗等支系,玛瑙苗族属白苗,不同的支系,其服饰也有差别。男子一般穿对襟或大襟式短衫或青色、蓝色右开襟长衫,束宽大腰带,穿大脚裤,冬天系绑腿;妇女服饰分便装和盛装,颜色多为红、黄、蓝、白、绿、黑等为主调,一般为大襟式右开长衣、宽脚裤或百褶裙,外系围裙;服装普遍用五颜六色的丝线绣上花、鸟、鱼、虫、蓝天、白云、波浪等花纹图案。纹路多呈花状和江水状,象征着苗族祖先所居之地:红绿波浪花纹代表江河,大花的交错代表田埂,花点代表谷穗。水波浪和鱼等精美图案,代表祖先原来生活在沿海,以猎鱼为生。男装简朴,美观大方;女装厚重,华丽无比。
苗族喜欢银饰品和玉饰品,男女老少都佩戴。尤以妇女最为隆重,一般为头戴银冠,耳戴耳环,颈戴项饰或银圈,身着银衣,手配银镯,脚套银链,以多为美,以重为富。
芦笙是苗族传统的手工制作的竹木结构簧管乐器,分大、中、小等多种类型,均由笙管、笙斗和簧片三部分构成,外侧开有接音孔,下端装置铜簧,插入一长形木头葫芦内,在每二三根笙管上端合套竹管作为共鸣管;有6管和12管之分,有12个音12个调,笙体可包金、包银予以装饰。芦笙音色明亮浑厚,男女均可吹奏。每当节庆、婚嫁、喜事、起房盖屋,人们总要手捧芦笙,载歌载舞,抒发自己的欢乐和感情。白苗在结婚、喜庆时一般不吹芦笙;花苗结婚时可吹芦笙。
农耕博物馆,主要反映的是苗族高山农耕文化,是苗族人民的生活写照。主要展有蓑衣、斗笠、木盆、木桶、扁担、木船、木桥、木犁、木锄、蒸子、饭篓、竹蓝、竹萝、渔具、茶具、鸟笼等生产生活用品,其中最为特别的是一台木制纺纱机和一台木制织布机,有两位苗族妇女还现场演示了纺纱和织布。
“我们苗族穿的服装,过去都以麻织品和棉织品为主。相传,楼珊、楼尼请来楼妹、楼姐,坐船从东球带来五色棉种进行种植,后来勒归发明了纺车和织布机,并教会妇女纺纱和织布,女人才有裙穿,男子才有衣穿。后来,苗族全家的衣裙都由妇女制作,全由妇女自纺、自织、自染、自制、自绣。解放后,衣料才逐步转向市场购买。”苗族村民王中祥说。
位于鼓楼二楼的妇女儿童之家兼剌绣室,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20中国非遗文化年度人物奖获得者乔进双梅等6名女同胞,在市县妇联组织和民主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之下,共同创办的马边花间刺绣合作社的发祥地。
据苗族村民王中元介绍,苗绣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等十多种绣法。花纹图案有麒麟、龙、凤、鱼、虫、花草、石榴、挑子等;颜色有大红、水红、紫红、深绿、橙黄等;绣品主要有头帕、上衣、裙子、围裙、背带、围巾、荷包、手帕。苗绣技艺已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产品也成为一种增收致富的产业。
鼓楼前方的苗族风情文化广场是苗族同胞在节庆、婚嫁喜事举行文化体育娱乐竞技活动的重要场所。
镇文化站站长陶峰详细介绍了苗族的语言、文字、节庆、风俗、音乐、舞蹈等丰富多彩的苗族风情文化。
据悉, 苗族语言大致可分为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7个次方言,18种土语。马边苗语与叙永、古蔺、长宁、筠连等县苗族相同。属川黔滇方言叙永、古蔺、长宁、筠连次方言。
相传苗族古代曾有文字,后来失传。新中国成立后,苗族语言文字专家,在普查研究改革“老苗文”的基础上,创造了东部、中部、西部三种方言的拉丁拼音苗文。但无通用苗文。
苗族节庆主要有过年节、花山节、三月三(食土蚕)、重阳节(打糍粑),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吃鸭节、吃新节、杀鱼节、采茶节等节日。其中,以过年节、花山节最为隆重。
苗族过年节与汉族春节相似,分为三个阶段:腊月三十辞旧岁,称为过小年;正月初一至初三迎新岁,称为过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称为过大年。吃团年饭,户主先举行献饭仪式后,家人团团圆圆围桌而食,年饭禁泡汤;除夕夜,全家烧水浴脚,洗至膝盖,洗脚水不能倒,代表干干净净迎新年,并走好运;睡前,户主用纸钱封大小门、盛粮器皿、石磨口,即封财;初一早上,公鸡打鸣后去“抢新水”,晚上,给灶神点七星灯,点香烧纸;初二清晨,去给祖先拜年扫墓挂坟飘,带上礼品按辈分走亲访友拜年;初三早上黎明时分,户主以酒肉饭和烧纸钱敬献列祖列宗后,请列祖列宗回去守坟,保佑后人平安幸福;大年十五晚上,有“采青”的习俗,并在灶台上点七星灯,送灶神回天庭。
玛瑙苗族的“花山节”一般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到十五期间举行。主要有寻花杆、装饰花杆、推举“花杆头”、立花杆、“祭花杆”、 爬花杆、文艺表演等环节。“花杆头”宣布“花山节”开始后,场上锣鼓齐鸣,人们围着花杆,踏着芦笙、唢呐、胡琴等器乐的节拍翩翩起舞。有的唱山歌、有的吹唢呐、吹箫、吹
葫芦丝;有的跳蹬脚舞、三步舞、跳芦笙舞、跳狮子舞。据说,狮子舞跳得好的,才有资格爬上花杆顶端,取下作为奖品的两瓶好酒和一个猪头。期间,还要举行赛马、武术、拔河、长跑、弹弓、射弩、斗牛、斗脚、摔跤、踢毽、织布、绣花、赛装、搓麻绳、穿针引线、背亲、扭扁担、竹叶情歌、过刀山、下火海等丰富多彩的趣味、娱乐、竞技活动。花山节也是苗族青年寻偶恋爱的佳节,男女通过在一起对歌、跳舞,得以相见、相识、相知。 钟情的姑娘向小伙子撑开的花伞靠去,相依相偎互诉衷肠,或相约到僻静处互诉衷情,交换礼品,互赠信物,订下终身,最终喜结良缘。2015年9月27日,玛瑙苗家成功举办“印象·苗岭”花山节,吸引重庆、成都、乐山及马边当地游客近5000人次,实现创收近20万元。
苗族婚俗,一般是异族不通婚,族内同姓不通婚,实行一夫一妻制。结亲方式有自由恋爱、开大亲、先过门再圆房三种。自由恋爱,青年男女通过社交建立恋爱关系,双方愿意结为夫妻后,约定时间地点,男方请一位姑娘同去,悄悄将意中人接走,然后再请媒人说媒;开大亲,先由男方找媒人去女方提亲,双方同意后,吃订亲酒;先过门再圆房,是青年男女相爱后,经双方父母同意,女方先到男家居住生活,再择日请吃圆房酒。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苗族音乐,歌词含蓄精炼,旋律优美动听,有民歌曲调、芦笙曲调、唢呐曲调、箫琴曲调等,有大调、小调、大歌、小歌之分,且注重押韵,有“无歌不有韵,无韵不成歌”之说。声乐有飞歌、古歌、酒歌、情歌、生产歌、风物歌、风俗歌、婚嫁歌、迁徙歌。器乐有芦笙、唢呐、木叶、夜箫、古飘琴、笛子、口琴等。打击乐有铜鼓、木鼓等。
苗族舞蹈以芦笙舞最具代表性,大致可分为自娱性、竞技性、祭祀性三种,其中自娱性芦笙舞最为普遍。芦笙舞曲按内容可分为礼乐曲、叙事曲、进行曲、歌体曲、舞蹈曲等。芦笙演奏与芦笙舞的形式可分为吹笙伴舞、吹笙领舞与吹笙自舞。舞蹈动作多为走、移、跨、转、立、踢、别、勾、翻。有的芦笙手能一边吹笙,一边熟练地表演仰卧、倒立、滚翻、吊挂、爬竿、叠罗汉等高难动作。1984年冬,由十余名苗族青年组成的业余演出队参加乐山市民族歌舞调演演出,《庆丰收》芦笙舞荣获二等奖。
来到苗族村民家中,苗族村民黄安华介绍,玛瑙苗寨的“独栋”民居,一栋住2户,每户面积120平方米,楼上是主卧,楼下是客厅、客房和橱房。目前,建有3家苗家乐和5家民宿,可供游客吃住。
苗族人民善交朋友,热情好客。无论何时,客至必备酒肉或杀鸡宰鸭盛情款待。吃鸡时,鸡头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由家中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夹给客人,而客人不能自己吃掉,需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若是远道而来的贵客,苗族人先请客人饮牛角酒。春节过年时,来者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陌生人,主人都端出酒肉款待。
苗族主食大米或玉米,辅之红薯、洋芋等杂粮,喜欢腌制酸鱼、酸肉、酸菜等,喜好饮酒、吃酸、吃辣,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无辣不成菜”之说。特别是香甜爽口的“面面饭”、色香味具全的“辣子鸡”、细腻圆滑的糍粑、小炒腊肉、石磨豆渣汤等苗家特色美食,都值得游客好好品尝。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自家酿造的玉米或大米醪糟酒,口感颇佳。
到玛瑙苗寨的游客还可以到农家地里亲手种植和采摘蔬菜,采摘的蔬菜可现做现吃;也可自带烧烤食材,租一个烤炉进行烧烤;也可由农家提供全套食材和烤炉;尽情体验“农耕”生活、田园生活。
民主镇党委书记王进说,玛瑙苗寨周边景点众多,除了千亩茶园和分水岭之外,还有花椒坪苗寨、代家沟苗寨、代家沟瀑布群、代家沟天然游泳池、天然森林氧吧、雷马屏农场分部旧址,是个休闲旅游、森林康养、感受大自然之美、体验苗族风情的绝好之地。下一步,镇党委政府将带领玛瑙村“两委”班子,不断对接引进旅游公司共同出谋划策,进一步提升原有景点基础设施,打造小谷溪到玛瑙苗寨环形旅游长廊;深度挖掘和推广苗族文化,围绕花山节,打造民宿,实行“旅游+农业”发展模式;结合马边旅游发展规划,打造苗寨非物质文化旅游产业,带动广大苗族群众致富奔康。
当前,在拓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接续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民主镇和玛瑙村的新一届班子,正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加快农旅融合、文旅融合发展进展。我们相信玛瑙村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更加灿烂辉煌。
(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委宣传部 本史巫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