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索稻田种植新模式——“稻药轮作” 邻水县丰禾镇稻田川芎喜获丰收

来源:邻水县丰禾镇政府 作者:熊建军 发布时间:2024-04-18 15:47:38

QQ图片20240418154755.png

4月18日上午,笔者来到邻水县丰禾镇丰光村,正值采收川芎的黄金时节,田块里到处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好一派“大集体”丰收的劳动场面。微风吹过,飘来阵阵沁人心脾的川芎药香味,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这是天耘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益,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持续增加粮食产量,解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通过考察论证而开启的“稻药轮作”新模式一一“川芎+水稻”,目前专业合作社正组织大量劳动力采收川芎,然后抽水整田种植水稻。

QQ图片20240418154813.png

据《药典》记载,川芎属伞形科藁本属栽培植物,香气浓郁而特殊,味苦、辛,微回甜,有麻舌感,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中药材,可用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叶片口感与芹菜和酵母类似,可用于烹煮汤肴和草本茶,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

QQ图片20240418154829.png

邻水县天耘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考察论证,丰禾镇丰光村稻田位置拥有独特优势,不仅前有大洪河流域经过、后有蓄水量较大的丰光水库,能确保稻田随时蓄水,随时保证稻秧满栽满插;而且充足的光热资源和肥沃的土壤适宜川芎生长,且在生长时间上能充分利用水稻收获后的空闲时节进行栽种,于是业主冯波尝试“川芎+水稻”种植新模式,去年水稻收获后利用专业合作社流转的水稻田种植了500亩川芎,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增加土地效益。

QQ图片20240418154846.png

在川芎采收现场,来自丰禾镇及附近场镇100多名农民工在忙碌着,个个脸上挂满了满意的笑容。来自复盛镇胜利村五组农民工刘华如欣喜地说:她今年58岁了,今天是第一天来采收川芎,冯波老板一大早在丰禾大桥就用客车负责把我们拉到川芎基地来,中午还给我们这些下力的工人安排了一顿伙食,每天给我们发放八十元的工资,我觉得值得,反正在家里闲着也是闲着,明天我还照样来。八耳镇河堰口二组村民申会如高兴地说:老板每天早晚负责接送我们,活路也不很繁重,我会天天来。

QQ图片20240418154857.png

在现场,邻水县丰禾农业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车怀德正在指导一些工人如何引水灌溉采收的后的稻田,如何开厢插秧作业。他告诉笔者:收获川芎目前能解决大量的农民工就业,栽插稻秧进入黄金时节,这里最高每天能解决500余人采摘川芎,现在来采收的大部分是丰禾尤其是丰光村的农民工,当然附近复盛、八耳、袁市、九龙镇也有一些老百姓来参加。收回川芎后将继续进行一些流程:简单晾晒、在自己建造的烘干房进行烘干、然后去除杂质,然后在打包销售。

QQ图片20240418154909.png

业主冯波介绍:我们合作社探索稻田种植新模式——“稻药轮作”,首先可以解决闲置土地和撂荒地问题,让土地最大化产生经济效益,农民可以获得租金,在合作社打工可以获得工资,当前我们在种植过程中已发放工资75万余元。通过目前收获的川芎测算,每亩平均收获川芎能达500斤以上,单价9—10元/斤,产值达4500元/亩,除去种子、农药、劳力等投入,每亩可获纯利1500---2000元,可创纯收入75—100万元。

QQ图片20240418154928.png

今年尝试种植的成功,激发了业主干事创业激情,他们计划来年将丰光村所有的旱地也流转过来,继续尝试“川芎+玉米(高粱)”种植模式,从而增加种植效益。业主冯波说:有信心做大做强“粮食+川芎”产业,我们已经联系到外地考察学习,争取把川芎亩产做到700斤以上,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我们也将积极消化闲置土地、撂荒地问题,利用我们拥有较大的合同销售渠道和拥有一定的种植技术的优势,带动丰禾及其他周边乡镇的种植业主,共同来以“川芎+水稻”或“川芎+玉米(高粱)”模式,进行大规模种植,让大家既能确保粮食生产丰收,又能在土地上获得更多的生产收益,从而实现粮食药材双丰收,打造一篇新天地。(熊建军)


责任编辑:陈九林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