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警务是公安机关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实施主动警务、预防警务的重要载体,是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基石,是派出所的重要工作,做优做强社区警务,已成为公安机关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也是服务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笔者结合岗位实际,现就如何做优社区警务提升基层治理质效谈几点感想。
一、峨边社区警务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峨边彝族自治县公安局深化“两队一室”改革,立足“主防”定位,以降警情、压发案、除隐患、防事端为抓手,不断强化社区服务队建设,夯实社会治理基础。
(一)“用心”捕捉民意,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一是依托警情剖析问题。深入社区、单位、群众,全面排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资源纠纷、经济纠纷、劳资纠纷、房屋拆迁、医患纠纷以及群众身边的婚姻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组织社区民警、辅警、网格员等进行循环回访,认真登记群众的急切需求和问题矛盾,进一步进行归纳整理,讨论研究妥善的处理方案,创新人性化解决办法,尤其是对社会关注度高矛盾纠纷隐患警情,及时做到抓苗头,避免双方形成矛盾激化趋势,防止矛盾隐患持续升级。二是扎根社区盯牢苗头。组织民警针对易产生矛盾纠纷的部位、个体与群体等,进行全覆盖式排查,充分发挥社区民警、辅警接触社区群众面广、联系社会各阶层多、工作方法灵活的特点和优势,重点走访了解社情民意,有针对性开展情报信息收集整理工作,把各类警情预报触角延伸到各个角落,及时掌握和排查潜在性、苗头性的各类矛盾纠纷线索,做好预防。今年以来,各派出所收集各类线索信息130条,其中有效信息50余条,协助破获各类案件47起,抓获违法犯罪人员73人。三是围绕热点关注舆情。对政府热线反映问题及网上各类热门信息进行常态化巡查,持续关注社会民生债务纠纷、投资问题、犬只管理、市场或工地周边秩序等引发的矛盾纠纷,落实具体责任,做到事事有人管,处处有人抓,从源头上遏制矛盾纠纷等各类警情的发生,确保做到发现早、核查快、处置妥。今年以来,未发生1起严重舆情事件。
(二)“精心”密织网络,深化群防群治管控。一是警网融合,强化治安防范。全面构建由社区民警统筹谋划,网格员全面支撑的社区警务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将社区警务阵地进一步延伸至基层,常态开展民意搜集、矛盾化解、人口登记、隐患排查、线索挖掘等业务知识培训,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组织联合走访、开展联动处置等方式,提高社区管理工作合力。二是警民联动,深化安全教育。社区民警深入辖区开展日常法制宣传及安全教育,宣传法律法规、解释政策规定,引导群众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向群众普法并宣传安全防范知识,今年以来,社区民警深入社区开展各类安全防范宣传44次,参与群众6000余人次,发放宣传单1万余张,有效推进了辖区治安整治等专项工作。三是专群结合,细化巡防管控。县局有效整合社区民警、辅警、社区(村)干部和网格员、企事业单位内保组织和小区物业安保力量、治安积极分子和志愿者,建立多层次人防队伍,根据警情和发案规律,围绕党政机关驻地、医院、学校等重点部位及发案重点时段,打造无缝隙巡逻防控网,全力压缩违法犯罪空间。今年以来,共开展专业巡逻、群众巡逻110余次,盘查可疑人员7272人次,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6名。
(三)“全心”关注民生, 打造平安和谐辖区。一是关注稳控对象,提升群众安全感。强化入户走访、数据采集、服务管理等各项工作,全面掌握辖区重点人员情况,全力稳控重点人员及敏感群体。二是关注帮教对象,提升社会和谐度。成立由社区民警、社区专干等人员组成的重点人员帮教小组,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联合帮教、接力稳控工作模式,同时,深入学校引导学校、家庭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及涉罪未成年人教育矫正。三是关注服务对象,提升群众满意度。对于不方便到窗口办理户籍业务以及报警求助的群众,实行使用微信、电话预约,根据其预约时间、地点、事项提供上门服务,最大限度节省群众时间、减少群众路途,把服务触角延伸至每个末梢,用实际行动换来群众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今年以来,通过预约,社区民警上门为群众办理户籍、报警、调解纠纷等业务事项71件,成为老百姓家门口不打烊的“便民窗”。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政府指导力度不够。基层社区治理一般是由政府引导下,由公安机关具体落地落实,政府在制定与社区治理方面有关的法规时,很难照顾整个社会和全部居民的实际需求,并对社区公共资源做出合理的规划和调配。
(二)社区警力不足。基层一线常年超负荷警务工作与有限基层警力极不相符,多数民警长期处于值班执勤一线且身兼数职,加之目标绩效等刚性任务,基层民警疲于应付,很难满足大量社区治理工作需要,严重制约社区警务治理模式高效运行。
(三)群众参与不高。社区警务工作的每一环工作都离不开群众的参与支持,然而群众对社区警务方面参与性不高,群众缺乏自身参与治理的主观能动性,缺乏主人翁意识。
(四)部门协作不紧。社区警务需要地方政府、社区、公安机关等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尤其是在处理征地拆迁、房产物业、食品安全、消费权益、劳动争议等矛盾纠纷时,相关职能部门的后续措施跟进不及时,造成防范、治理、打击衔接上不够紧密,不能真正的形成齐抓共管抓防范的局面。
三、关于社区警务的思考和建议
(一)破解警力“下不去”难题。坚持“大基层小机关”原则,突出基层公安机关实战化特点,严格控制机关警力,坚决防止机关臃肿化。按照加强派出所警力配置要求,严格落实“两个40%”标准,紧密结合实际优化警力配置,不断充实壮大派出所。建立常态化基层警力调整机制,推动机关警力下基层、机关支持基层等制度落实,采取选派机关民警下沉基层、机关单位包保基层所队等方式支持和补充派出所警力。针对当前维稳形势发展需要,研究符合公安职业特点的动态编制体系,不断提高基层警力占比,让社区民警专心做好社区警务工作,切实夯实社区警务基础。
(二)破解共治“不合拍”难题。充分发挥社区民警辅警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切实把社区警务室打造成为维护治安、预防犯罪、调处矛盾、化解纠纷、服务群众的“综合平台”。组建壮大社区平安志愿者队伍、义警队伍,利用警民联调等机制,主动参与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工作,构建警民联动共治新格局,把社区警务打造成为警民联治的“第一阵地”。积极延伸服务触角,将公安派出所承担的户证办理、车驾管业务等基础性工作向社区警务室延伸,及时为群众提供最直接、最高效的服务,把社区警务打造成为服务群众的“第一窗口”。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主动性,广泛收集预警性、情报性信息,为公安机关打击违法犯罪、深挖案件线索、整治治安乱象等提供信息支撑,把社区警务打造成为信息来源的“第一渠道”。
(三)破解阵地“坐不住”难题。积极向党委和政府汇报,协调有关部门支持,采取专门建设与共建共用相结合方式,在社区居委会、村两委办公场所或辖区中小学校、银行、重要企业等设立集工作和生活为一体的警务室,为社区民警辅警提供必要保障,让社区民警辅警驻社区日常化、工作正常化、服务常态化,真正做到“下得去、坐得住、干得了”。
(四)破解职责“做不实”难题。认真分析研究新形势下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难题和短板,紧密结合当前派出所工作特点特别是社区警务工作实际,研究出台符合时代发展特点的社区警务制度机制,在社区警务任务、民警职责定位、辅警工作内容、绩效考核评比等方面进行细化量化,实现“做有重点、干有目标”。针对性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不断提升社区民警辅警业务能力,有效解决“干不了、干不好”问题。积极争取基层党委和政府支持,推进社区民警辅警兼任社区干部,更加方便参与社区治理,切实提升社区警务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