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丹棱法院化解一起返还两万余斤生姜的合伙协议纠纷,执行法官巧用调解之力撬动万斤“姜”纷争,案件办理取得了双方当事人都满意的结果。
案件背景:李某与杨某合伙做种姜生意,二人共同收购了90余吨种姜,因在经营中产生分歧,双方诉至法院,经法院一审、二审审理后,判决解除双方的合伙协议,并确定了各方种姜应得份额:杨某应归还李某种姜共计25600斤。
执行过程:因杨某未履行法院判决确定的义务,李某遂向丹棱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要求杨某返还种姜25600斤。在执行过程中,经执行法官调查核实,发现此案并非申请事项的字面意思那般容易:一是杨某已将25600斤种姜卖出,本案申请执行标的已经灭失;二是杨某即便现在能够归还25600斤种姜,也显然有失公平,依杨某所述,此前卖出种姜价格为5元/斤,而眼下种姜价格仅为2.5元/斤,如此机械办案不能解决双方争议;三是杨某客观上虽有擅自出卖种姜的行为,但其主观上却非故意,因种姜存放会伴随持续的自然损耗,且其价格有下行趋势,杨某为保全双方的共同利益不得已而为之。
为切实解决双方争议,执行法官依据有关法律规定,责令被执行人杨某对李某予以赔偿,双方虽认可以现金赔偿的方式解决本案问题,但关于赔偿金额的确定又产生了新的分歧:一是关于种姜的总量的确定,双方对种姜存放过程中的自然损耗认定分歧较大,李某认为损耗不能多于3%,而杨某认为损耗不能少于21%;二是对种姜单价有争议,杨某表示是此前5元/斤卖出,而李某认为其卖出价格偏低。双方为此多次协商无果。由于缺少强制性的法律指引,执行法官针对种姜的一般损耗、市场价值及价格波动情况做了详细的市场调查,在此基础上,执行法官再次组织双方协商,并对赔偿方案提出了中立的参考建议,经过法官的引导及一番激烈的谈判,双方终于握手言和,最终以杨某赔偿李某98000元结束本案执行。
法官建议:当事人在通过诉讼主张返还财物时,一要知悉并考虑到财物是否有返还的可能及财物本身的价值波动,通过诉讼确定该财物价值对双方权益的保障更为充分;二是财物占有人切不可抱侥幸心理,以擅自转移、处置财物等方式逃避执行或将面临牢狱之灾;三是要理性看待法院执行,在一些纷争中,各退一步往往能取得双方更满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