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盐边法院红格法庭始终立足“三个面向”“三个便于”“三个服务”,扎根群众司法需求,结合辖区地域特点、人文风情等积极构建独具特色的精准审判、便民利民、集约高效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为辖区基层社会治理添砖加瓦。
增质提效,建立快审、多元、精准审判体系。一是建立“绿色通道”。针对弱势群体、三农、康养旅游等类型纠纷,开启“一窗通办、专人专管”模式,按照“快立、快审、快执”原则,从立案到结案全流程进入“优先道”。红格法庭通过三农“绿色通道”1天内快审快执杨某与多名农户农资材料款纠纷案,当事人送上锦旗感谢。2021年以来,通过“绿色通道”办案66件,平均办案周期7天,最短1天内完成立审执程序。二是优化案件分流。搭建“快调+小额+精审”递进式案件分流模式,庭长担任分流员,易调案件分流至驻庭调解室进入快调程序,其他案件分流至法庭立案,符合条件的优先进入小额程序,实现纠纷快调、小额速裁、难案精审。2021年来,运用小额程序审理案件109件,97%的案件通过小额和简易程序审结。三是坚持“类案同判”。严格落实类案检索机制,庭务会定期组织讨论同类案件内容,学习上级法院发布的类案指导性案例,最大化统一同类案件裁判尺度。2021年以来组织同类案件讨论学习9次。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案件审执全过程,充分发挥司法裁判的指引、评价和教育功能,2022年沈某与丁某、倪某分家析产纠纷案全程贯穿良好家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圆满化解矛盾,该案入选2022年全市法院“十佳庭审”。
司法为民,完善快捷、高效、暖心法律服务。一是用好线上服务。依托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云上法庭、电子送达平台等实现人民法庭直接立案、送达、调解等全流程线上办理,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2021年以来,四川微法院网上审批立案252件,电子送达800余份,云上法庭调解47件,全方位提升诉讼便捷性。二是优化设立“法官工作室”。坚持人民为中心,构建立案到村社、调解进家门、开庭在田间的司法便民体系,协同昔格达社区、安宁社区成立2个“法官工作室”,采用定期坐班和不定期巡回审理相结合的方式,让群众“足不出村”就能享受优质司法服务。2021年以来,法官工作室接待群众115人次,就地调解矛盾纠纷63件。三是打破时间空间壁垒。高效推进“田间法庭”“午间法庭”,结合辖区农户耕种特点,主动跟进百姓需求,做到解纷、审理中午不打烊,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采取“坐堂接诊”和“出门问诊”相结合的方式,将审判搬到田间地头、偏远村社,最大限度方便当事人参加诉讼,“全覆盖、全天候”为群众提供司法服务。2021年以来,“田间法庭”办理案件100余件,“午间法庭”办理案件89件。
法治护航,开展常态、丰富、实用普法宣传。一是“订单式”送法进企业。持续开展辖区企业“走访+回访”双机制,通过了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法律难题及司法需求,开展“针对性”法律宣传。2021年以来,主动走访龙蟒集团攀枝花基地、攀枝花水钢红发矿业公司、攀枝花市一立钒钛公司等企业15家,开展“订单式”法律讲堂进企业6次,通过积极回访促成澜溪工作室与巨子公司、宏义公司等案件自动履行45件。二是“便民式”普法进乡村。为让法律走进千家万户,针对乡村发展中常见的法律问题,选取常见的典型案例,定期到辖区开展“点餐式”人民法庭巡回审判,真正做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2021年来,进村入组开展巡回法庭115次,组织法律讲座9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三是“花样式”送法进校园。法庭法官担任辖区内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全力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多元化采用以案说法、普法宣讲、普法课堂等方式,用身边的案例、通俗的语言认真讲好“开学第一课”。2021年以来,红格法庭在辖区送法进校园6次,发放宣传手册300余本。 (窦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