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我和我的法院芳华——与“筠一程”予我半生

来源: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人民法院 作者:赵敏 发布时间:2023-08-17 10:16:25

我叫练小玲,时光如白驹过隙,今年已是我在法院工作的第38个年头,岁月神偷虽然带走了我的青春容颜,却让我留下一段属于自己的痕迹。多年在法院工作接触到的人和事,相较年轻时,现在的我,也多了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留恋与难忘。伴随我走过几十年的“法官”“办案”“精准扶贫”“司法改革”等词汇,也成为与我个人生命紧密相关且挥之不去的关键词,回首往昔,时光仿佛又回到了38年前……

1692238662069.jpg

1985年12月,刚从筠连中学高中毕业的我,通过公开招干进入筠连县法院工作,18岁的我第一次走进法院的大门,没曾想,以后的几十年都会和这里相伴,结下了与法院一生的情缘。适逢1984年,法院人有史以来第一次拥有自己的制服,我参加工作的时候,法院的老前辈们也是刚穿上崭新的制服不久,大大的大沿帽上有闪闪发光的国徽,并系着金黄色的准绳,藏青蓝制服上肩扛天平。神圣的制服让我不由对法院、对法官产生了独特的憧憬和情愫,许多担任庭长、审判员的老法官那股细致认真劲儿令我肃然起敬,形成了我对法院的初印象,为司法事业奉献自己全部力量的心愿也在心底悄悄萌芽。

1692238691623.jpg

初进法院,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书记员,办公室的地面都是水泥地,酷暑时节,头上吊扇呼啦啦地转,大家热得汗流浃背仍在开庭、工作。当年没有听说过什么智慧法院,案件基数不大,判决书稿全部靠手写完成,洋洋洒洒几页写好,再拿去文印室,交由专门的同事手动印刷出来。在做书记员的间隙,我就认真听老法官们调解案子,仔细揣摩他们的工作方法,趁机补充不懂的知识,也抓住机会向他们请教,在这样日复一日的重复中,我慢慢积累起了一些法律知识,并顺利取得西南政法大学法律专业函授专科学历。

作为书记员的我,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力求通过辅助办案定分止争、还民于和谐……在慢慢的成长中,刚直、公正、为民的情怀已经植入内心、融于血液。

1692238723646.jpg

1991年,我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自此正式开启了我的法官生涯。我们这代人入职时,没有法学专业背景,都是在“师傅带徒弟”模式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而能当法官的人都已不再年轻,但许多法官的学习钻研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得《民法通则》刚颁布时,民事法官无论年龄大小,资历深浅,都积极地参加学习讨论,凭着不再年轻的阅历和理解能力以及对《民法通则》的把握,皆能胜任手中的工作,案结事了人和是对我们当时工作的最好诠释。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事案件逐渐增多,法院面临着案件审理上的压力,传统的办案模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民事案件审判方式改革也开始了,“强化庭审功能”成为当时比较先进的理念,我们走上审判台的时候也明显增多。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依法治国理念提出,我国法制迎来了春天,中立、公正、平等法律思维注入法官之脑,法官也拥有了自己的专属庭审制服——法袍。新世纪的初期,善于探索的筠连法院人结合自己的地缘优势探索出了闻名全国的“车载法庭”,我们依然还会骑着自行车和老旧的摩托走村串户进行调查、送达、调解,扛着国徽和布包在乡村旷野中穿梭,每年的工作总结中都不乏睛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些现如今看来和法院工作有点脱节的表述,“川QA047警”作为第一辆“车载法庭”专用警车更是成为萦绕在每个法院干警心里的“乌托邦”。

而伴随着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与完善,审判实践中传统的“办案四步骤”越发显得不能适应审判工作的需要,基层人民法院的办案方式或模式,也顺应着民事审判方式的变革而发生变化。相较于好几年前,已无每案必须调查、必须先行调解的要求,法官身上“走街串巷”调查的负担,在强调当事人举证、质证和提倡“一步到庭”的改革氛围中逐渐消失,但新的挑战又接踵而至:法官被要求必须要具有法学专业本科学历、法官必须要学会当庭认证、民事裁判文书必须准确全面且充分说理。这些要求,对我们这些改革中的“前浪”来说并不容易,甚至将我们推上专业水平不够的浪尖。

1692238750373.jpg

但爱一行干一行是本能,干一行爱一行才是能力,我是真诚的热爱着身上的法官制服和法院事业,当时的我只有一个念头:学好法律知识,向着心中的法治梦奋进。既然有新的困难挑战摆在面前,那也就只管迎难而上。此时的我,已转岗担任执行员,这一期间,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函授学院面向在职人员开放在职本科教学,这让我倍感振奋,因为这是一个让自己深入了解法律、学习法律的大好机会,对我而言是“恰逢甘霖”,也让非科班出身的我瞄准了新的目标。我一边工作一边读书,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汲取知识,终于在2003年年底获得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函授学院法律专业在职本科学历。

1692238771494.png

2003年,经竞争上岗,我又回到了自己熟悉的民事审判条线,我先后担任民事审判庭副庭长、庭长一职,并一直从事民事案件审理工作。

2008年有两件让我记忆犹新的大事,一件是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让我切身体会到了祖国的强大,另一件是我被任命为审判委员会委员。专业素养得到了肯定,这是最让我欣喜的。

时光洪流奔涌向前,不给人一点喘息之机,一眨眼,我已经在筠连法院工作23年,从18岁的小妹妹到了被人叫“嬢嬢”的年纪,看到新进法院的年轻人,也会有恍如隔世之感,又在他们身上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2010年,因工作需要,经组织提名任命,我被任命为党组成员、政治处主任,随即开始了近十年的“政工人”生涯。

在此期间,我亲身经历了司法体制改革、法官员额制、精准扶贫、内设机构改革等一系列法院系统的大事要事,人事工资、党建队建、思想政治,一连串新名词不断涌入脑海,通宵达旦修改方案、熬更守夜召开会议,许多以为忘记的场景又浮现在眼前。在政工条线这十年,恰好是法院加快推进司法改革的十年,是披荆斩棘、乘势而上、改革创新的十年,对我而言也是不断奋进、加紧学习,努力适应新岗位新角色的十年。天道酬勤,在政工条线工作这十年,我先后获得脱贫攻坚“五个一”驻村帮扶工作先进个人、爱心扶贫先进个人、全市政法队伍建设调研优秀奖、全市法院思想政治工作优秀调研二等奖、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等荣誉。通过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各类文体及走访慰问活动,搭建起干警与班子的“连心桥”,打造了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法院铁军,为筠连法院长足发展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算是不负组织所托。此时,我也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岗位调整,又回归到了熟悉的民事审判岗位并一直坚守至今。

1692238840412.jpg

回顾这几十年,人民法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内设机构不断完善,干警队伍不断壮大,从过去的四五十人到现在的一百余人,本科生、研究生等新生血液的注入让队伍素质大大提升,信息化建设的长足进步为司法公开、社会监督、司法公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可靠的技术支撑,线上立案、视频开庭、网上调解,让我们这群游离于信息化边缘的人逐渐习惯于在摄像头下工作,甚至做起了庭审“主播”。案件审理更加讲求庭审的仪式感与规范化,法台、法袍、法槌都有了专门的标准,严格的法庭秩序、规范的法言法语,构成庄严肃穆的现代庭审场景,智能化的硬件加上信息化的流程,让办案过程更加流畅和便捷,法官职业的权威性得到了充分的保障,我也深感人生价值得到了实现。

道阻且艰,但从未言悔,我既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更是筠连法院发展的见证者,在近四十年的法官生涯中,随着社会发展的脉动,和筠连法院一起成长,从芳华青春到岁近花甲,从迷茫困惑到执着从容,法官这个职业早已与我无法分割,法院人的精神亦早已融入了我的血脉。

岁月变迁,时光轮转,与“筠”一程,三生有幸。变化的是时代的发展、改革的步伐,不变的是法院人辨法析理、定分止争、守护公平的初心…… 。

注:本文描述对象为四川省筠连县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四级高级法官,内容为笔者整理。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