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诸暨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有效解决了基层各类矛盾和问题。为此,1963年毛泽东同志就曾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枫桥经验”由此成为全国政法战线的一面旗帜。
近年来,犍为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人民法庭深入基层接近群众的优势,不断汲取“枫桥经验”的思想精髓,突出能动司法,创新“枫桥经验”新实践,深度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打开基层治理新格局。
石溪人民法庭建立“社会调解优先,法院诉讼断后”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努力打造“无讼村”,最大限度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成讼”。
石溪人民法庭位于犍为县石溪镇民乐社区旁,辖区面积284.6平方公里,覆盖石溪、舞雩、芭沟三镇,共36个行政村、7个社区,常住人口9.65万余人。近年来,辖区充分借助“嘉阳小火车文旅生态片区”和“岷江航电枢纽湖畔山城区”通道经济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花”“果”“茶”产业。 石溪人民法庭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服务文旅与农业发展,深化村居诉源治理,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努力把矛盾消化在源头。
广泛的社会力量 积极推进“法院+N”多元解纷机制建设,整合各方力量,将辖区内的基层组织、村委会等纳入社会治理体系。 在一起饲养动物损害责任纠纷案件中,承办法官了解到原被告系亲戚及邻居,双方低头不见抬头见,相邻纠纷案件的处理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公平公正的直接感受,也关乎人民群众在邻里生活中的幸福感。如果简单开庭判决,一方面执行起来非常困难,另一方面当事人对立情绪严重,还有可能引起邻里间的矛盾升级。为此,承办法官与村组干部一同到双方当事人家中,先“背对背”分别了解当事人各自想法;再特别邀请到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一起组织双方“面对面”进行调解。从情理讲到法理、从亲情讲到邻里情,引导彼此换位思考,在众人的耐心的沟通和劝解下,双方当事人终于自愿达成了调解协议,握手言和。
多元的治理格局 坚持人民至上,打造多元解纷服务体系,向三井派出所、大坪、前丰等村民委员会投放法庭联络卡,建立联络点,按照“一村一法官”原则,石溪法庭派驻各村开展巡回审判。 石溪法庭在前丰村巡回审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承办法官在审理过程中就地了解当事人家庭、收入等情况,听取周边村民的意见,结合多年的办案经验,对双方当事人进行释法明理,一步步缩小双方当事人对赔偿金额的差距,最终达成调解协议;同时借巡回审理的机会对当地群众进行普法宣传,以身边案例的形式,用群众能接受的语言对法律法规进行了解读,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便捷的司法服务 石溪人民法庭在院党组的帮助下,提升信息化水平,建立远程调解机制,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 针对乡村诉讼主体大多在外务工的情况,石溪人民法庭利用人民法院在线服务与微信视频会议的方式,使当事人可以通过远程视频连线的方式与法官进行线上沟通调解,提高办案效率,节约当事人的诉讼成本,极大满足人民群众的法治需求。 石溪法庭还在日常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符合乡村环境与电子送达规则的微信聊天送达模式,即“电话运营商协查获取当事人真实联系方式、与当事人电话沟通确认、利用工作手机微信号与当事人互添好友、核对当事人身份信息、直接送达庭前文书”的五步送达模式,为当事人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诉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