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酷暑,执行不阻。近日,乐山市市中区法院成功执行和解两起困扰当事人多年的执行案件,用实质性手段化解矛盾纠纷,维护了法律公平正义,保障申请人合法权益,让执行、调解更有力度、温度。
突破堵点巧沟通,到庭支付终和解 第一起案件为赵某与肖某、徐某借款合同纠纷一案,涉及执行标的为39万元。2020年,被告二人曾向原告借款本金50万元,但到借款期限后没有利随本清,原告多次催收,二被告均以资金困难为由,拒绝支付。迫于无奈,赵某选择起诉二人。判决已出,判决结果却迟迟未得履行。申请执行人就表示曾多次电话联系两位被执行人,但都难以拨通。 “座机号码打不通,防备心很重,我们得换个联系渠道。”在立案执行后,承办法官曾多次电话联系也未能得到一丝反馈。如何找到“消失的被执行人”?对此,承办法官综合研判,发现被执行人对座机号码具有极强的戒备之心。 为了突破该堵点,承办法官通过工作微信进行联系,终于得到肖某、徐某的回复。法官随即对肖某、徐某在微信上开展释法说理,将拒不履行还款的法律后果进行告知,并对其进行教育,耐心劝导其履行义务。最终肖某、徐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以及拒不到庭的法律后果,主动到庭,选择积极履行。 由于被执行人确实难以一次性履行完毕,在执行法官主持下,双方握手言和,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将现金18万元与银行转账8万元当场交付于申请执行人,之后再按月支付剩余款项。 民营企业运营难,分期偿还渡难关 同样,另一起朱某与四川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追偿债权纠纷案也磕磕绊绊。由于被执行人为民营企业,拖欠金额较大且公司运营较为困难,导致权利难以得到实现。若强制对公司财产进行处理将会使民营企业陷入难以经营的困境,也不利于债权人权利的实现 “这几年公司资金周转比较恼火,能不能分期履行...”被执行人企业积极配合法院执行工作,拟定相应还款计划,希望能够分期履行,让企业度过难关。为了避免口说无凭的“空头支票”,法官表示被执行人应采取实际行动表明还款诚意,确保申请人权利得以实现,否则仍将对其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在法院锲而不舍地调解下,被执行人公司主动携带现金到庭,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寻求申请执行人的谅解。最终,综合考虑被执行人履行能力和申请人权利诉求,在承办法官主持下,双方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降低执行标的,先履行10万元债务,剩余欠款再分期履行。这样一来,当事人能够如愿拿到属于自己的“真金白银”,也保障了该民营企业能够顺利经营。 为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勿让申请人的胜诉判决困于“八角笼中”,我院在执行过程中秉承“能动司法”的理念,绝非“孤注一掷”,而是多措并举、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诉求,建双方沟通之桥,行矛盾化解之法,切实让“纸上权利”变为“真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