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来,盐边法院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充分运用人民法庭贴近基层、服务群众前沿的阵地优势,积极探索司法力量与市域社会治理的契合点。
以司法为民为基准点,延伸司法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动跟进百姓需求,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打破“坐堂问案”审判方式,高效推进“田间法庭”,将审判搬到田间地头、偏远村社,最大限度方便当事人参加诉讼,将法律服务延伸到“基层末梢”,“田间法庭”办理案件200余件。利用工作日午休时间,创新开设“午间法庭”,办理案件72件,打破时间、空间壁垒,坚持服务群众不打烊,全时域为群众提供服务。
以多元化解为突破点,参与基层治理。坚持辖区党委政府统筹协调,法庭与辖区党委政府、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门搭建诉非联动平台,制定“一庭两所”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实现由“单兵作战”向“融合发力”转变。定期召开联席会议7次,对诉讼形势及排查梳理的风险点进行分析研判,就深化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进行有益探索,实现“信息资源互通、职能优势互补、工作成效互赢”,全面推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以区域特色为创新点,聚焦纠纷化解。渔门法庭结合辖区少数民族聚居、风俗习惯不一等特点成立全市首家“石榴籽”调解室,聘请14名“石榴籽”调解员,组建“石榴籽调解员+专业法官”的调解队伍,成功调解纠纷案件300件,涉及金额1067.66万元,通过法律与民族风俗习惯的密切配合,以情感人、以理服人,高效化解矛盾纠纷。红格法庭结合辖区经济发展模式,创新“五长息讼”调解模式,聘请宗族乡贤、村长、社长、行业会长、经理厂长参与调解,全覆盖对接辖区18个村社,分发“纠纷处理明白卡”240余份,化解矛盾纠纷249件,切实推动诉源治理、多元解纷、诉调对接等工作深度融合。
以诉前调解为着力点,打造和谐乡镇。拓展诉调衔接新思路,推动矛盾纠纷就地调处、就地化解,有序构造“调解优先”格局。红格法庭协同昔格达社区、安宁社区成立2个“法官工作室”,将纠纷化解端口前移,法官工作室接待群众92人次,及时有效就地调解矛盾纠纷54件。共和法庭不断强化诉源治理,坚决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加强与辖区党委政府及村社干部的日常沟通联络,有效把握调解时机,将调解贯穿案件审理全过程,主动排查源头矛盾纠纷37件,受理案件25件,调撤案件22件,调撤率88%,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窦佳鑫)